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朱瑛 《福建教育》2006,(11A):29-30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了解的“零”起点上。  相似文献   

5.
朱瑛 《湖南教育》2006,(10):22-23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6.
时下,放眼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7.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  相似文献   

8.
时下,放眼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9.
听课、看课是学习。但也成了第三只眼睛,旁观者清嘛。因经常听课、看课,放眼现今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即使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原来,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就学学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没什么好上的。第一课时无形中成了单纯的识字教学。没彩头!也有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中高年级的阅读课,发现一种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上得不伦不类:没有识字学词的教学环节,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而新课导入、了解时代背景、简介作者、读通读顺课文和精读课文等环节却一应俱全。面对这样的课,笔者心存疑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从我们的家常课来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内容的对应选择上.就《咏华山》的第一课时而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后续学习需求,很显然,应该围绕朗读课文、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其次,应该表现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上.  相似文献   

13.
时下,林林总总的观摩课、公开课、比武课都把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作为教学内容的首选。然而。凡执教过此类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才合理?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才适度?  相似文献   

14.
一、来自实践的体验——痛定思痛 在一次语文学科专题调研中,我们教研组的一位教师执教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一课。第一次执教,教研组制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认为 :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上得好坏 ,也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 ,教师认真上好了语文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就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语文意识。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研究人员更要重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然而 ,近些年来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被忽视了 ,从上至下 ,从全国各地的“赛课”、“教研课”、“示范课”等等看来 ,绝大多数是课文的第二课时 ,即分析课。似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得好不好 ,不那么重…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识字8》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的一组词串识字教学内容,属于特殊偏旁教学。教材中有两张偏旁演变图表,四行词串。课文通过“实物图——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清楚地揭示汉字形与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形声字的特点。第一张图中的鸟可以用“鸟”“、隹”这两个偏旁来表示,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张图中的月亮、肉都用“月”这一偏旁表示,说明不同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符号表示。本设计中,第一课时教学第一、第二行词串;第二课时教学第三、第四行词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杜”“、雕”“…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第一课时教学,存在越位、错位等现象。实际上,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的问题。简单地说,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读书、识字和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当然,在不同学段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就低年级而言,第一课时教学可解读课题,唤起阅读期待;整体感知,有效初读文本;聚焦字词,落实识记目标;再读课文,设置阅读悬念。  相似文献   

18.
一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内容的对应选择上。就《咏华山》的第一课时而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后续学习需求,很显然,应该围绕朗读课文、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其次,应该表现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应该既合乎文本  相似文献   

19.
吴仙珍 《考试》2014,(12):25-25
<正>为配合学校"单元主题式教学"的研究,我校一年级教研组讨论后商定,以识字教学为切入口,进行课堂研究。综合考虑了教材、时间、学生、教师教学风格等各个方面后,我们选择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由两位教师分别执教。其中,杨翠平老师选择了集中识字教学,第一课时完成认识12个生字的教学目标;沈晓兰老师选择了分散识字教学,第一课时完成认识7个生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曾立珍 《教师》2012,(16):68-68
一、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平时我们外出听课总会发现教师上的展示课课时模糊不清。说是第一课时,它又没有进行字词的学习、读通课文、写字等。说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对文本的接触又像是刚刚开始而已,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看到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教师小结,看到了第二课时目标。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这样教,第二课时又该如何教?如果平时我们不这样教,为什么展示课又这样作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