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简单的操作方式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借助微博传播也十分普遍.对此,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微博时代谣言泛滥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博时代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是一起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在这起事件中,官方消息尚未发布之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出谣言并广泛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防治网络谣言的传播,使网络谣言得到及时的消解是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重要目的和主要方向。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从媒体、受众、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防治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3.
分析发现,微博谣言呈现出7个相对清晰的主题,微博谣言普遍存在鼓动式叙事特征,谣言利用受众对社会的关怀,突出信息的急迫性并加以道德绑架从而促进受众转发谣言.在微博谣言情感传播特征层面,单一情绪归类与多维情绪分析结果均表明,微博谣言传播以消极情绪为主导.微博谣言与评论的文本情绪感染效应基本得到验证,即受众情绪会显著受到谣言...  相似文献   

4.
袁程远  温志强 《传媒》2016,(8):89-91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用户快速增加,而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微博谣言的传播与扩散,不仅影响了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于微博谣言的相关研究极具必要性.本文论述了微博谣言信息变异的原因和各种呈现形式,同时与微博谣言的产生和治理有机结合,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方式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3):47-52
近年来,微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微博是把双刃剑,它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微博极低的门槛也容易导致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广泛传播。微博的双刃剑特征使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运用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孙嘉卿 《中国出版》2012,(10):19-22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微博的即时性、碎片化和网状结构等特征使其具备着更强的谣言传播潜力。通过分析2011年新浪微博辟谣账号发布的信息,本研究发现表达某种社会意见的内容最容易成为谣言话题,且谣言背后往往隐含着不安及愤怒情绪。针对微博谣言的传播规律,将建立谣言举报制度、强化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及消除偏见等多种辟谣策略相结合将成为微博辟谣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民众参与讨论、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微博是影响力广泛的一种自媒体,谣言也逐渐在此滋生传播。通过研究微博上大V用户的转发情况,用传播定性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知识,发现微博大V用户即意见领袖在微博谣言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磊 《新闻世界》2013,(10):227-229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贺雅文 《新闻世界》2014,(10):123-124
微博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公民化和公民化的新闻运动。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以"猪肉钩虫"这一微博谣言传播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猪肉钩虫"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微博谣言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长月 《传媒》2015,(1):51-52
谣言自古有之,而现代媒介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则使谣言增添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捷径.如何对其甄别和消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相比于传统谣言,微博谣言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微博谣言的特征 第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这也是微博谣言有别于传统谣言的主要传播特征.微博是一种高效的自媒体媒介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和手机发布微博信息,这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能力.尤其是一个“大V”微博主,通常会拥有成百上千的受众“粉丝”,其发布的微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和连续转发,百而千,千而万,进而产生类似核裂变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刘景景  申曙 《新闻世界》2012,(7):167-168
伴随着微博信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微博中谣言的大量传播也引起了很多人对微博信息真实性的质疑。那么微博真的会成为谣言的寄身之所吗?本文从微博谣言的成因和微博自净功能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3):3-7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充分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愿望,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微博上谣言泛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本文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谣言滋生的原因,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郭雯 《新闻世界》2011,(6):94-95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5.
金屏 《编辑之友》2013,(4):41-44,62
随着微博传播效力的日益扩大,谣言开始借助微博这个平台大规模传播。怎样建立一个良性的言论机制?本文认为微博辟谣是一种社会言论自我净化的机制,但在对于谣言的判断和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体系,构建起一个开放和民主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5):56-59
微博谣言与传统谣言传播有着不同的个人建构。传统谣言是一种"知而信"的个人建构,是从"知道"到"相信"的建构过程,由血缘关系缔结的人际信任网络在谣言从扩散到采纳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微博谣言呈现"信而知"的特点,是从"相信"到"知道"的建构过程,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微博节点间"弱连带"的特征在微博谣言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微博谣言治理路径有三种,即让网民"不知道"、让网民"不相信"以及让网民"知而明"。同时,更需要认识到改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是遏制微博谣言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栾相科 《新闻世界》2013,(6):154-155
微博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丰富、互动和个性化等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微博谣言便是这其中一点。本文以李天一案和长春婴儿遇害案为例,详细探讨微博谣言传播中受众的种种心理,进而从这一角度提出防治对策,以期能够使微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无信不立     
近来,网络谣言成为时政、社会热点。有人因在微博上制造谣言而被依法拘留,传播相关谣言者也被教育训诫。主流媒体连续发表文章分析谣言的危害,而大连某企业家也通过现身攻破围绕着他的谣言。毫无疑问,谣言是有害的。但是,究竟何为谣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谣言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可见谣言的要害在于没有事实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自律解决微博传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月3日,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就郭瑶假冒高铁遇难者家属散布微博谣言提出“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的质问,引发传媒业界的各种猜测.其实,应该问“造谣者的伦理底线在哪里?”因为,按照这个逻辑,央视编导赵安被捕了,我们就可以提出“CCTV的法律底线在哪里?”逻辑上显然不通.没有微博之前,很多虚假信息已长期存在于网络中,谣言并非微博特有的现象.只是微博平台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点击即可转发,使得虚假信息传播更为便捷,亦让人感觉数量多了,其实未必.比起微博传播谣言的能量,微博的纠错能力和自净化能力更为强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宜再犯过去的错误,一出现某种传播新技术,就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以“堵”为主,结果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新浪微博"网络辟谣"账号的307条微博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博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及话语焦点,试图洞悉当前社会公众的深层次社会心理。分析发现,社会生活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情绪类型(主要是敌意型和恐惧型);愿望型谣言最少。焦点人物中,普通公众占比最高,其次是党政军机构的工作人员。分裂与焦虑的情绪在社会蔓延,隐含潜在的阶层分裂风险,形成新的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