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有机会连续听了一些初中语文课 ,其中有许多是在地区竞赛推出的优秀教师所任教的 ,自然让我获得不少收益和启示。但确实也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课的自我迷失 ,即教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黄耀红语 )李海林在《语文学习》的“语文百年问题”的访谈中讲了这样一句话 :“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 ,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 ,惟有语文课 ,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 ,而是文本本身。”我们的一些语文课恰恰毛病就出在这里 ,它不是指导学生去学习“文本本身” ,而是去放谈“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这种自我迷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他还说:“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课“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也决定着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然而,很不幸,迄今为止,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知觉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相似文献   

6.
王荣生教授指出:“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他还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概括地讲,语文教学就两件事,第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语文课“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也决定着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在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两个问题是“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样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内容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实现“省时”、“高效”。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再精致、再精彩,  相似文献   

8.
当前语文教学中,确有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困惑不解。面对新的课改理念,他们茫然无措,无所适从,教学方法非“左”即“右”,只有形式而少有实效的课堂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不甚理解,二是对语文课的基本特征尚不清楚,于是教学中机械照搬模式,邯郸学步,结果迷失了自我。语文课该怎么教?语文课堂教什么?这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而相比之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故本文就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略谈浅见。语文课堂教什么?  相似文献   

9.
要是能凸显文本中最为核心的语文价值,侧重文本的"文",解决"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样,语文课就再不是"教课文",而是真正的"教语文",让语文课散发出浓烈的语文气息。  相似文献   

10.
王荣生教授指出:“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他还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概括地讲,语文教学就两件事,第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语文课“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也决定着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在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毋庸置疑,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教出“语文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曾有学者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才是学习文本本身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或这一个教学单元,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或者不突出的。在数学课、物理课、政治课里,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教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箐 《上海教育》2008,(14):59-60
语文教师要上出一堂真正的好课,在课前的预设中应该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是要做好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教材解读透了,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求知要求弄清楚了,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才会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怎么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为什么要这么教则是在宏观的层面上理解课程理念与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小启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语文课到底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在教坛上“之乎者也”了十五六年的我,对此心中也是一片茫然,不好作答。因为“教无定法”嘛!但我总结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这些年来的教学得失,自认为奏响如下部曲,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主要不是因为教师的教法不好.问题出现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学在反反复复的思索与追寻中应该拒绝百出的花样,  相似文献   

16.
<正>王荣生教授提出了把握一堂好课的四个标准,即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是正确的教学内容;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是教师要知道自己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的问题。这样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在研读文本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一篇课文的阅读价值是显性的,而教学价值是隐性的。教学的内容隐藏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荣生教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学内容建设的热议。有些老师认为:一篇文章一旦选人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即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是相对确定的。也有些老师认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学内容不是唯一性的。教师所开发的教学内容只要指向课程目标,就应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当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可以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很多。选择、确定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怎样的理据?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样评价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有效?……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僵化、随意的状态.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程目标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拿到一篇课文,在脑海中首先思考“我怎么教”或“学生怎么学”,往往先有了教学方法再似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很少有人在明确“我教什么”或“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再考虑“我怎么教”。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怎么教","教什么"才是教师备课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学情是起点,基于学生未知的教学才能形成教学增长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决定教学高度。教学的内容不是文章写作的对象而是文章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