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娇娇 《文教资料》2012,(22):11-13
本文从老舍避讳其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通过对老舍"弃佛从耶"经历的探寻,结合其参加基督教会的社会活动和其在文学作品中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的考察,运用宗教的"社会功能"定义和"分离说",从实用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老舍早年对基督教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老舍于1922年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他描写了诸多基督徒的生活,刻画了形形色色基督徒的形象。还塑造了一些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基督徒,但从其身上可感到浓郁的基督教意味。此外,从作品构思、典故运用方面亦可见老舍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的印痕  相似文献   

4.
从老舍与基督教的密切关系来看,老舍的创作受基督教的影响甚深,基督的精神是老舍创作的虽为潜在却起着支配力量的关键性因素。这可以从他对《圣经》的解读来分析其投射到文本中的“圣经”精神,探讨文本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5.
主要对老舍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下所形成的婚姻观进行了分析,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老舍形成了既保守又叛逆的婚姻观。这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经历上,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本文以其两部代表作品《离婚》和《四世同堂》为例解析其婚姻观。  相似文献   

6.
小说《大悲寺外》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力作,研究者多从"欲"与"赎"的关系出发研究老舍的基督教思想。然而基督教对于老舍,与其说是一种信仰,毋宁说是其改造国民性格的知识资源。而《大悲寺外》展现的是中国人物命运与灵魂的交响曲,"大悲"即佛教教义中"救拔苦难,度一切困厄",较基督教而言,用东方宗教精神探究文中人物内在精神或许更为合适。立足于东方传统禅佛精神,聚焦黄先生与丁庚两个灵魂生死的纠葛,诠释人类心灵在美丑、善恶两极对立与相克之间的不自主与不安定情绪,展现老舍"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老舍年轻时,曾是一名基督徒,于民国11年正经八百地领洗入教,隶属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他当过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主日学校主任,还写过一篇《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纪略》,宣传“华人自办教会”,主张自培自立  相似文献   

8.
吴颖 《文教资料》2007,(8):49-52
下层满人家庭的出身背景使老舍的人生观自幼便染上了浓郁的绝望色彩,同时,对中国现实苦难的过分关注以及下层民众特有的停留于现世层面的人生态度也注定了老舍不可能在基督教的世界中找到希望和彼岸的精神归宿,而老舍对中国新生政权的热望在文革的荒谬面前归于湮灭的残酷现实,不仅摧毁了老舍的现世信仰,也使他从自欺的状态中惊醒过来,并最终走向了无望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论述了老舍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作者认为:老舍三十年代的散文虽基本上属于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之流,但也有时代的折光;随着老舍思想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后他的散文创作,由表现“自我”演变为以反映大众的、民族的斗争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在艺术表现上,老舍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性;体物入微,微中见大;诙谐幽默;语言朴素简练。在现代散文中,老舍的散文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但他的专业“写家”远没有从教时间长。青岛是老舍任教时间仅次于英国伦敦和济南的城市。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学、在青岛几所中学的讲演、在青岛发表的教育文章,以及他对子女、对儿童、对教员生活的深切关注,折射出一种宗教式、不乏幽默、深邃苍凉的教育情怀,为青岛教育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1966年8月24日含冤而死。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特撰此文,寄托哀思。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了辩证的认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文化的丧失,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惋惜、无奈、但更多的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西方文明中金钱、物欲对人的心灵的腐蚀。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远远大于文化认同,从而使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力量远远大于其他作家。  相似文献   

14.
老舍和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贫民的出身对老舍日后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倾向和整个人生观都有决定的作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是“隐蔽的”旗人,被文学史研究者称之为“隐式满族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他首次全面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硕果。他在作协分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期间所做的两次重要报告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其基本精神和组织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小说作品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特质的审视与剖析,认为在所有民族病症中,“官本位”的思想对人们的心灵腐蚀最厉害,为此他塑造了许多反面人物,来鞭笞这种“官本位”思想。同时,他也认为“官本位”的观念严重地阻滞现代化的进程,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主张打破官迷,把精力用于科技和实业,因此塑造了一些深受西方激进思想文化浸染的新人物,以此表明自己对“官本位”思想的鲜明态度。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 ,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由于他在不同的时期所具有的悲剧意识的不同 ,他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即初创期的感叹命运、感叹人生 ,探索期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成熟期的批判文化、批判社会 ,沉寂与爆发期的反思民族、反思历史。  相似文献   

18.
李任 《天中学刊》2014,(2):111-114
老子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其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怀着对时代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怀着对统治者的不满及对百姓的同情,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想,以期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国家统治,使百姓获得安定和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幽默具有温和的特色,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话语、行为举止、心理活动,读者决不会"哈哈大笑",只可能是"中等程度的笑"。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老舍是幽默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都长于幽默。老舍式的幽默涂上了特立独行的底色,体现出性情温和、风趣通俗、底蕴深厚的特征,使老舍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张力和悠长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