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2.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3.
我是电力战线最基层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实践过程中,我和许多通讯员遇到过同样一个问题,表面采访不难,深入采访实在难。问题出在哪里呢?要么是“金口”难撬,要么是撬开了“金口”难榨出好的“香油”。这些年来,在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其一,抓第一印象的草图。当你接受采访任务而对采访对象并不熟悉时,最好根据别人介绍的基本情况,先给采访对象画一个相。再列个表,从人物的相貌、年龄、性格、习惯动作、习惯用语、爱好等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了解,这样你就可以抓住别人给你介绍的第一印象去寻找让被采访者开口的突破口。其二,…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5.
“初问”,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或通讯员向采访对象发出的第一句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相互见面的那一刻,称之为“高峰时刻”。采记者与被采记者初次见面,相互都要从对方的言语、举止中,产生“第一个感觉”,形成“第一个印象”,如何在“初问”时就使采访对象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众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优秀通讯员在介绍如何当好通讯员的经验时,多次提到要敢于“厚着脸皮”去采访。他在采访一位有名的老厨师时,一开始遭到婉言谢绝,但他“厚着脸皮”,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终于打动了老厨师,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而且不厌其烦地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据此,他写出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8.
业余通讯员写稿,没人 给题目,全凭自己在生活的 海洋中捕捞,因而常常拉空 网。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 员,更是常为写稿难见报而 苦恼。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 究各家报刊的特点,根据各 家报刊的特殊要求和需要 写稿。下面结合个人实践, 谈谈通讯员采访写稿需要 注意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善于发现“亮 点” 所谓亮点,就是通常所 说的“闪光点”。其实,基层 通讯员生活工作在第一线, 发现亮点的机会要比专职 记者多一些。关键问题是, 我们通讯员的新闻触角,也 就是新闻敏感性要特别强, 不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 更不能有所意识,而坐…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心记不如手记”。不管采访设备如何先进,记好采访笔记永远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记好采访笔记?简单的用一句话说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采访时的客观环境、采访对象、采访任务,以及记者、通讯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和习惯的不同,记采访笔记的方法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笔者整理出记者、通讯员记好采访笔记的六法,供同行们参考探讨。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采访中都很注意用眼睛观察。采访时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很多,一般说与采…  相似文献   

11.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12.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13.
我看到的采访学专著,都是讲记者采访时应如何如何。专门讲通讯员如何采访的著作,几乎没有。当然,采访学的基本原则,对记者和通讯员都是适用的;但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面临的问题,却是有很多区别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通讯员按记者的方式去采访,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例如,一个记者到某厂采访,这个厂的负责人一定会抽空接待他,而如果是这个厂的通讯员,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探讨一下通讯员采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15.
我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写稿子,实打实地写就行,不像作家写小说那样去描绘广阔的生活面,需要丰富的知识。其实,通讯员知识面是否宽阔,对所写稿子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什么说通讯员只有掌握多种知识,才能胜任新闻报道工作呢?这是因为:其一,通讯员采访往往要和各个方面的人打交道。只有知识广博,上那“山”会唱那“山”歌,才能同各种采访对象“谈得来”。其二,通讯员写稿不只是专写某一个  相似文献   

16.
有些同志在新闻采访中,常觉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融洽不起来,深入不下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这些同志知识面较窄,不懂得采访对象讲的知识和专业,不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等。如果说古人称向外行请教为“问道于盲”,那么我们有的记者、通讯员去采访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里的专家,或可称是“盲者问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之间由于缺少共同的语言,而给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报》今年的通讯员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这次会议,让与会的通讯员真正走到台前唱主角,演活了一出“好戏”。以往的通讯员会议,几乎每次都是一个模式,即分管“老总”莅临讲话——当地领导致辞欢迎——部门主任通报报道设想——各路“名记”介绍采写经验。通讯员只需带着耳朵就行,顶多再有几个人谈点体会、建议之类。今年的通讯员会议,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由通讯员自己支配,具体做法是:把与会的全体通讯员分为10个采访小组,分别派往事先联系好的1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采访,要求通讯员在规定时间内捕捉现场新  相似文献   

18.
3月25日,我计划采访一名自学成才的聋哑摄影家。因找不到本人和无法直接沟通.就找到这位“名家”的父亲,作为采访切入点。谁料老者得知来意后,“啪”地关上门,让我碰了一鼻子灰。请教老通讯员,得知采访对象拒绝通讯员的采访是常有的事,他们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怕通讯员没名气。因你不是记者.无采访证.人家就要问你是哪家报社的通讯员?是特约通讯员还是一般通讯员?是全国大报的通讯员还是地方小报的通讯员?若是地方小报的一般通讯员,下边就没戏了!现在稍有名  相似文献   

19.
今年四月上旬,我们盐城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在外聘部分教师讲授了新闻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别开生面地组织了一次本台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业务对话活动。平时最善于采访别人的记者、编辑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了来自基层生活第一线的八十多名通讯员的集体“采访”,就新闻业务等方面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解决了他们的疑难,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大家幽默地称这次对话活动为记者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同仁谈到“采访”深感困惑。认为通讯员“身价”低,没有记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通讯员的采访贵在一个“看”字。 1993年6月的一个傍晚,妻子叫我到北京路某副食品商店去买一箱荔枝汁。我骑车来到商店后,不巧,货架上的卖完了。正准备往回走,见沙市饭店门前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摆满了叫卖的书刊杂志摊,随便看了一眼,封面上尽带着“彩”。数了一数,略有七八处,都是白天不允许卖和不许在此经营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