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校报副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个性鲜明独特,富有文学色彩且与学生校园生活极为贴近。提高校报副刊编辑的人文素养,解决校报副刊稿件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拓展网络环境下校报副刊的发展途径,是校报副刊编辑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校报副刊编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人文素养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类文化。校报副刊编辑应该以更宽阔的文化视野审视现实情况,把握好时代精神,弘扬科学,追求真理并积极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具备以下四方面的人文素养。1、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虽然与新闻版面存在不同之处,但报纸副刊附着在新闻媒介却是无容置疑的事实,所以报纸副刊与文学杂志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它还具有新  相似文献   

2.
罗旻敏 《东南传播》2010,(10):155-157
办好高校校报副刊对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副刊是体现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是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师生间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本文结合目前高校校报副刊存在的普遍状况进行分析,探索校报副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侯力明 《传媒观察》2004,(12):44-45
报纸文学副刊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繁荣和九十年代前半期平稳发展后,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渐显现出萎缩的迹象,一方面,报纸文学副刊整体版面数量大幅减少,有些地方缩减了版面,更有甚者,取消了文学副刊;另一方面,文学爱好者的热情和投稿量也明显下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报纸文学副刊的“营养”不足。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发展,高校校报副刊出现了一些作品不大气、作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与其他版面相比竞争力下降、后备力量不足等困境,所以我们应该紧扣网络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强化主题,结合自身特色,以个性吸引读者;提升学生的素质,办出有活力的高校校报副刊,帮助高校校报副刊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现在已进入了传媒时代,非主流媒体被纷纷投入到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膨胀的潮流中,竞相追逐“时尚化”和“娱乐化”。在这股潮流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文学副刊版面,众多的报刊为了纯粹的阅读效益和经济利益,取消了纯正的文学副刊,代之而来的,要么是谈笑风月的小散文,要么是可看可不看的八卦新闻和商业广告,彻底地将副刊与文学的关系割裂开来。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作为主流媒体的大部分地市党报也纷纷效仿,[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赵玉君 《青年记者》2012,(35):34-35
高校校报副刊是校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版面一起,共同承担着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职能,正所谓"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一份好的副刊,会给人回味悠长的感觉,让人有收藏的欲望。校报副刊在昂扬向上的主题之下,要兼顾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龙应台有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社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校报副刊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禤展图 《传媒》2001,(6):52-53
高校校报(下称校报)副刊是校报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艺术享受、活跃化生活和培养学新人的任务,它以个性鲜明的副刊化吸引着广大师生,在高校校园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地市报由于受地域条件、编辑水平、稿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文学副刊并没有像社会、教育、经济等专栏专刊一样与时俱进,而是仍坚守着原有的办刊模式,难有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地市报文学副刊的办刊误区。要办好文学副刊应首先走出下面几点误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校报副刊面临着作品不大气、同质化现象严重、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以及媒介竞争力下降等困境,校报副刊编辑应采取紧扣时代脉搏、开辟网络阵地,凸显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素养,培养优秀写手,多出精品力作,以及结合自身特色、办出思想活力等举措走出困境,发挥校报育人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博 《新闻传播》2005,(10):63-63
众所周知,高校校报是体现校园文化最直接的.窗口。高校校报新闻版所提供的内容需要在副刊得以延伸、补充和深化。笔者结合办刊实际,谈谈办好校报副刊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浅议如何办好校报副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转宏 《新闻知识》2003,(10):58-59
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校报副刊在繁荣校园文化和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更是发挥着极其独特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校报副刊编辑,笔者以为,高校校报要在新的形式下发展和壮大,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就必须重视校报副刊的建  相似文献   

12.
雷世文 《中国出版》2012,(11):50-51
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培养、提携文学新人是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一贯立场,这种立场在很多副刊的征稿规则里都写得很清楚。《晨报副镌》编者这样说明选稿的过程,"记者在编稿的时候,绝没有名字熟不熟的成见,也绝没有‘丢在字纸篓不看’的事实"。编者对于"新进作家"有着"迫切的希望"。[1]《京报副刊》的编者说明稿件的收受"竭诚地欢迎新进作家"。[2]《文汇报·新文艺》特别欢迎工人、农人、士兵、店员、学生的投稿,编者说可以尽"润色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一份报刊的编辑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岗位共同参与,其中,文艺副刊和正刊承担着同样的舆论导向责任,对报刊受众开发和维护负责。经济的"水涨"带来了多艘"船高",报纸文艺副刊的内容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逐渐改变其传统的文学为主体,使其朝着专业化、杂志化前进。报刊围绕文艺内容开展,借助杂志化编辑手段来完成报纸文艺副刊总体的改变,从而确保新时代下人们的阅读需求受到满足,最终提高报纸销量。基于此,笔者展开本次研究,简单概述了报纸文艺副刊编辑的一些技巧和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严琳 《新闻知识》2005,(7):65-66
副刊是高校校报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年,不少社会报纸本来并不臃肿的副刊纷纷“缩水”、“瘦身”,唯独高校校报副刊一枝独秀,副刊版面仍占据校报每期四分之一的版面。有的社会报纸副刊改头换面,扮酷卖俏,大多数校报副刊却仍能坚守文学阵地,不追赶风潮,依然保持着纯净的文学气息,充盈着浓厚的文化意蕴,给高校师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5.
副刊是高校校报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一个艺术品位高、形式生动活泼、风格清新高雅的副刊版不仅能缓解新闻和科教等版给人的严肃感,而且还能起到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培养文学艺术新人、构建优秀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编出品位高雅。艺术性强、版面生动活泼的副刊呢?本文试就这方面的编辑艺术作一番探讨。 一、副刊内容表现载体的编排 副刊内容的表现载体应该是所有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我国目前各高校的校报绝大多数是四开四版的小报,且出版周期长。所以,每期要兼顾如此种类繁多的文…  相似文献   

16.
偏爱副刊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09,(14):124-124
我之所谓副刊也者,是指报纸的文学副刊。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副刊议论不少。有论者著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的式微,报纸的副刊也衰落了,此乃新闻规律使然。诸如此类。单从现象入眼,有些报纸的确对副刊压缩版面,减少期数,甚或干脆取消。我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失误。文学发展的轨迹,不是直线型的,有起伏乃正常现象。不是说文学就是人学?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消亡之前,而且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文学便不会式微,副刊不应该也没有衰落。  相似文献   

17.
黎妮 《今传媒》2014,(3):59-60
晚清以来,以报刊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变化,作为大众传媒与文学之间的纽带的报纸副刊,既是承担文学作品传播的载体,又对现代文学经典的生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文学经典的建构要素出发,以《晨报副刊》作为切入点,探讨报纸副刊对现代文学经典内外部建构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黎妮 《报刊之友》2014,(3):59-60
晚清以来,以报刊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变化,作为大众传媒与文学之间的纽带的报纸副刊,既是承担文学作品传播的载体,又对现代文学经典的生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文学经典的建构要素出发,以《晨报副刊》作为切入点,探讨报纸副刊对现代文学经典内外部建构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于报纸而言,文学副刊以其绚丽多姿的魅力,修改与调整着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节奏,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各种政治的与非政治的综合信息,并以此成为成熟报纸的坚实一翼,与新闻报道共同拓展着报纸的发行市场和读者群。对于文坛而言,文学副刊为文学注入了新鲜活泼的血液:一方面在不断培育着新的作家,同时又使成熟的作家拥有了一片张扬自己思想与声音的阵地;另一方面,依附报纸巨大的发行量与涵盖面,文学副刊为文学构建出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使文学与市场,作家与读者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散文创作高潮。这两次高潮的出现,除了出版快速发展的因素之外,都与报纸的文学副刊有着直接的干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职业报人和通俗小说大家的张恨水,编辑副刊和创作小说在副刊上连载,相辅相成。副刊编辑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编报经验,使其在业余时间创作的连载小说呈现出新闻化和报纸化的特征。而作为小说家,长期将小说投放在副刊上连载,也必然会扩大报刊的发行量,提高报刊的可读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或左右一定时期报刊的办报方针。张恨水集职业副刊编辑与报刊连载小说作家为一身,在编创结合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因主副业之间的矛盾和报刊小说连载的主客观原因而留下一些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