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婕 《百科知识》2021,(18):38-40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环境和产品市场而采取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出口国的出口贸易.山东省是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大省,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出口面临的新障碍,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尽快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对人类有益,又随时都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限制进口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正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正视环境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充分认识到我国在环保与贸易之间法律协调的欠缺,趋利避害,将环境措施的贸易影响纳入环境立法中,采取积极的应时措施,并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我国在发展绿色产品、改善环境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尽快完善国内有关贸易与环境立法,构筑我国完善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体系,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兴起了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国际环保公约和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的有关规定,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法律,从客观上支持了绿色壁垒的形成。而且,这种合法的绿色壁垒还在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这必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本文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当今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些发达国家以多环境标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手段而形成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即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动向,本文特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起因,特征,条件,内容以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订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即以高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成环境壁垒,成为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弄清绿色壁垒实质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尤其是农业产品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并采取突破绿色壁垒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提高绿色贸易壁垒的方式,制约我国产品的出口。为了探讨有效跨越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出口障碍,在对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发展作出简要阐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8.
绿色贸易壁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绿色贸易壁垒已日益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有必要了解绿色贸易壁垒兴起及原因,认真研究其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本文在阐述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特点以及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绿色贸易壁垒"及中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主要贸易壁垒的高额关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使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缘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本文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形状的影响,探讨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并给出绿色贸易壁垒将可能从两方面影响我国EKC曲线的形状;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将可能影响我国EKC曲线转折点的峰值,即导致我国EKC曲线顶点被拔高;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将可能影响我国EKC曲线转折点峰值出现的时间,延长我国处于污染增加阶段的时间;最后就如何减轻或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波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9):116-118
在入世后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贸易壁垒?成为中国企业现实中很紧迫的问题。而生产绿色产品不是一个企业所能够解决的,必须要整个供应链网络实施绿色设计和生产、消费。本文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应作为中国企业高度重视的一种战略联盟生产方式。提出在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要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主要贸易壁垒的高额关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使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绿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本文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孙波  黄敏  李瑛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55-157
在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高新区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竞争力,应对新形式下紧迫的问题是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竞争力展开论述,提出在高新区发展绿色供应链的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应作为高新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以及如何建立高新区企业绿色供应链.  相似文献   

14.
自我国加入世留组织以来,绿色贸易壁垒不断阻碍我国畜牧产品的出口,影响了我国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给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有效的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成了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颜青  殷宝庆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248-254
通过构建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双重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现实背景纳入2002—2018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的绿色技术进步的测算,并考察环境规制引致的绿色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与进口中间品变动等间接渠道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命令型环境规制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中间品进口对绿色技术进步间接产生正向影响;市场型环境规制和自愿型环境规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中间产品进口对绿色技术进步间接具有正向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建议通过采取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组合工具、吸引高端人才向创新一线聚集等措施促进我国的绿色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6.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 《软科学》2003,17(2):63-65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分析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最后,文章从如何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和如何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绿色壁垒引致出口产业链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除去贸易保护动机,绿色贸易壁垒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进口国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体现了进口市场新兴的绿色需求。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出口产业链跨越绿色壁垒的过程,也是满足进口市场绿色需求的过程。在进口市场绿色需求的拉动下,出口产业链进行的根本性环保技术创新使产业链跃升到更高的技术轨道上,实现了产业链的跳跃式升级。本文结合中国制冷家电和纺织品服装两条产业链成功跨越绿色壁垒的实践过程,建立"需求拉动的产业链创新动态过程A U模型"来分析由绿色壁垒引致的中国出口产业链技术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贸易新焦点——绿色贸易与绿色贸易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绿色贸易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一个发辰趋势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相比绿色贸易,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似乎更加迅猛。近年来对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即把有关环境方面的贸易条件一概视为贸易壁垒。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偏颇,认清他们的关系对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佳丽 《科技风》2012,(24):250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手段,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本文在概述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成因,并给出了中国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林云芳 《大众科技》2016,(7):156-158
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时经常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蓝色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针对不同种类的非关税壁垒,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了建立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家技术性措施评议与制定、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产品生产的国际标准认证和国际合作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