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自然法     
自然法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政治思想的基础,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却遭到了社会上所有非罗马天主教徒学生的拒绝.它被拒绝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理由,每一种理由都分别与当今西方世界的两大主流思想流派之一相关,即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科学知识,且科学知识绝不能证实价值判断;而所有坚持自然法的陈述都是些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7,(3):28-36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是救亡图存。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先进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救国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的萌发;资产阶级由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一战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思想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  相似文献   

3.
贺麟和唐君毅作为近代四川思想家的两位杰出代表,尽管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二者的人生履历和思想途程不同,但是,两位同被尊为"现代新儒家",不仅有彼此生命的感通,更在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契合:两者都主张"返本开新";在思想模式开展上都主张全面消化和融合西方主流理想唯心论思想,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儒学的现代开展;在思想展开逻辑的契合上,都主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想唯心论逻辑.  相似文献   

4.
伯特兰·罗素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且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历史思想是罗素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跨学科观察与研究的思想理论成果,深入学习和研究罗素的历史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发展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为我们反思主流史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因此,从思想形成背景、理论内核及政策主张、思想特点几个方面对罗素的历史思想进行探讨与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辩证地认识罗素的历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也能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罗素历史观和西方哲学史提供相应的学术参考及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核心价值国际化传播面临文化差异、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国际政治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中国威胁论"等挑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传播应坚持三个原则:提升内容的深度和内涵;摒弃对外封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外宣传力度;面对西方主流价值冲击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的稳定性。建立具有国际特色的叙事话语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丰富表现力、创造有利于国际化传播的叙事环境,有效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自古至今未曾间断。重点表现在主流思想的传承和演变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兴起于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于秦汉,此后不断发展。影响至今。1840年前后。受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冲击,中国社会兴起向西方学习的主流思想。新旧思想间出现争斗、交替和初步融合。从20世纪初开始,结合西方社会思想和中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丁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这些主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拒绝"言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言语行为类型。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言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言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言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尽管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迥异,但在他们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中,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道德教育、教学方法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研究这些相似之处,对于我们探寻东、西方教育思想的起源,探讨两种教育之间的异同,借古鉴今,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教育思想的主流之一,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丰富的阶段,在与其他教育思想的碰撞中不断修正、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内涵独特的教育思想。因此,追寻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探寻教育中“人”的意蕴,不仅有利于我们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而且也有利于教育管理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的主流学说长期认为,自由主义理论是近代西方革命与政体的思想基础;但当代“共和修正派”在复兴古典共和主义时,论证了共和主义是近现代英美政治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基础。这引发了一场关于近代西方革命、政治思想中主导理念的大论战;总体上看,共和修正派居于下风。争论的实质是两派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和话语权。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提出了公民对自由权利的需求,共和主义找到了实现自由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自由是目的,共和是方法.自由需要在共和制中实现,不可脱离共和制。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同治朝官员们在是否修建铁路问题讨论中提出四个拒绝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一是怀疑洋人"包藏祸心,觊觎商利";二是修铁路导致"险阻尽失,威胁主权";三是修铁路"妨碍生计,引起内乱";四是修路"耗费巨赀"。这四个方面基本反映了当时修筑铁路对中国的不利事实。对同治朝所处内外形势分析判断是官员们拒绝修筑铁路的内在原因;而西方对中国侵略造成的心理阴影及其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不纯,是同治朝官员拒绝修筑铁路的外在因素;晚清国家职能滞后性是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起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中国曾经出现过众多社会思湖,但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是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前者是80年代思潮的主流,后者是如年代思潮的底色。从激进主义到保守主义的转变有思想自身演变的线索,更有现实的原因,因此都具有历史的理由。考察思想史和社会史的互动有助于理解社会思潮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传统的管理哲学思想因其文化渊源、历史发展、发展传统、民族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在方法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中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各自具有不同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特点,比较二者在四种管理核心观念上的差异,以及指出这些差异反映出两种管理思想的本质,旨在为处在当前国内国际复杂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融通中西管理思想提供借鉴,使中国管理文化精华能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国外主流的教材设计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是以知识本位、学生本位为研究维度,对国外六种主流的教材设计思想进行梳理,开展文献研究,力图描绘出国外主流教材设计思想的轮廓和发展脉络。教材设计思想的发展最终是要正确处理好教材设计时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  相似文献   

15.
费元度 《新高考》2009,(12):31-32
“感悟”实际上是一种深入透彻的理想。只有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并进行反复的苦研才会达到澄清、通畅的“感悟”的境界。现行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按照线索体系编排,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西方的人文思想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宏观、微观的透彻把握还要靠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咨询来源于西方社会,但在中国.由于文化差异,西方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心理咨询在中国国内还没有一种流派可以成为心理咨询的主流,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心理咨询本土化疗法是必然的趋势。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思想,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因而道家思想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其特异的超脱思想与哲学态度,对过分追求自我欲望或成就而无法脱离现实束缚、心身憔悴的人,运用老子的思想协助他们去体会人生,获得领悟,自然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晚清儒学     
《现代语文》2007,(10):101-10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伴随着西方强大的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空前的规模、力度和深度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面对这一文化危机的挑战时,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态势、复兴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对社会各类突发事件、敏感问题做出更为及时有效有力的回应;积极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巩固发展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思想是当代国际范围内居于主流地位的两种哲学思想。由于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地域背景的不同,二者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然而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二者主要呈现出互补、相融的态势。对于肩负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来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努力,使二者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求同存异,进一步发展互补、相融的态势,以期为世界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