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荒谬"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很深刻的历史渊源,而加缪则将"荒谬"这一概念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以加缪哲学中的"荒谬"与"救赎"为主线,探讨处在荒谬之中的孤独个体何以能够实现自身的救赎,我们会发现加缪不仅将西方传统中非理性的荒谬感上升到了哲学概念的高度,而且他的"荒谬"不同于虚无主义,因为他虽然入于荒谬,却又能出于救赎。加缪对于人性尊严的认可以及对于光明的追求才是其哲学的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加缪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所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对"荒谬"现象作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并且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知道人们是否能在这"荒漠"中生存这一严肃的哲学命题。因此,能否正确理解加谬哲学中"荒谬"概念的内涵,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理解加谬崇高的人格品质以及他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将从"荒谬"的表现、"荒谬"的本质、"荒谬"的根源及"荒谬"的精神四个方面对加缪哲学中的"荒谬"概念作一个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恰巧使他发现这个世界是非理性的,存在主义文学概括为“荒谬”.本文对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的内容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哲学的角度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的实质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不统一性.存在主义文学荒谬观是人类自身理性的折射.是现代人类主体性的张扬.荒谬的哲学即反抗的哲学,直面荒谬,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相似文献   

4.
加缪在其哲学中展现的线索是:从荒谬到反抗,从个体的反抗到集体的反抗,又从反抗到节制;而他展现的思想则是一种平衡:生活是荒谬与反抗的平衡,荒谬是对立与比较的平衡,反抗则是肯定自己权利与否定他人越权的平衡。加缪在其哲学和相关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古希腊式的平衡与节制的思想。所以可以说荒谬是加缪哲学的主线,而平衡是与其一直相对应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5.
电影《布达佩斯之恋》以存在主义者萨特的荒谬理论为契机反映人的荒谬性等范畴内的哲学向度。在对荒谬与死亡殊途同归的展示中,影片言说了人面对荒谬的表现,揭示人的生存处境及"反抗绝望"的生命力量,并传达了应泰然面对荒谬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6.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紧紧扣住"荒谬"主题,以"我"(莫尔索)的感受和遭遇,向我们淡淡地描写出人与世界的脱离.对<局外人>的哲学解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是人与社会的对立,只有对立才有分离,而分离才是荒谬感产生的前提;其次是"局外人"的荒谬与死亡意识,"死亡"是加缪以及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死亡意识"的理解贯穿着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7.
《雨王亨德森》体现了加缪哲学的"荒谬——个人反抗——集体反抗——和谐"的整体脉络,主人公亨德森所体验的异化感、死亡意象、荒谬处境、反抗和对和谐的渴求表征了加缪哲学思想中的"荒谬"概念,其"异化——寻求——回归"的人生路是现代人荒谬处境的极好映射。亨德森在焦虑和质疑中踏上了反抗荒谬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谬的世界上探寻和创造存在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寻求一条融于现实但又保持着个人存在的道路是作者索尔.贝娄对加缪"荒谬"存在的极好解读。  相似文献   

8.
《都柏林人》成年篇中主人公身处荒谬的境遇,但却敢于正视荒谬,投身反抗的熊熊火焰,义无反顾地活下去。乔伊斯对人生的思考与阿尔贝·加缪在其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对荒谬的认识相契合,乔伊斯笔下的主人公正是西西弗式英雄。  相似文献   

9.
对哲学和“荒谬”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从已知的情形下,至少能体味到如下的意义可能代表“荒谬”;言论背离习惯认定了的“常识”;言论超越了知识界限;言论试图以新的视角解释眼前的世界;言论在对经验作出反思,等等。从多半的意义上说,荒谬并不象我们认定的“错误”,就象常识未必是在展示“真实”。科学需要积累和多次的比较反复,哲学却需要反省和领悟。这就是为何“荒谬”的东西常有引导人们获取真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缪的"荒谬哲学"也在许多当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人的生存的作家,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讲述的就是人面对世界的荒谬感以及在对荒谬的反抗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如同西绪福斯不断的推石头上山,在反抗荒谬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一样,<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也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代一代的命运,反抗着命运的荒谬,并以此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视野中的新武侠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但新武侠小说却与西方存在主义达到了内在的契合。首先,它展示了追逐意义的荒诞,他者操纵的荒诞和观念的荒诞。其次,它表现了主体内在的孤独和身世的孤独。再次,它表现了主体的自我选择和拯救。  相似文献   

13.
萨特和加缪都是存在主义大师。世界是荒诞的 ,是他们共同的哲学观。但由于他们对荒诞的具体看法不尽相同。因而面对荒诞他们的拯救之途也不同。加缪对之以“反抗” ,萨特却对之以“自由选择”。本文着重从哲学和文学创作上分析他们的分歧之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谷童宇 《海外英语》2012,(4):139-140
Deconstruction is a philosophical or literary theory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1960s.It is viewed as a philosophical trend against structuralism’s logocentrism.Although deconstruction theory brings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toward translation,there exists some "fragments" of deconstruction theories which have caus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controversy.The author will list these "fragments" as to deconstruct deconstruction theory.  相似文献   

16.
对《局外人》的叙述方式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把作品的主题归结为主要揭示了“荒诞”。其实,从叙述方式上讲,《局外人》是默尔索面对荒诞和死亡而不屈服,要通过语言重构生活、表明自己对过去的“义无反顾”态度的产物。在默尔索的重构过程中,出现了针对他的两个“法庭”、两个“审判”,即法庭对他的刑事审判、读者对他的道德审判,并因此揭示了两种荒诞。作品的主题也因此更丰富、更深刻。它不仅揭示了荒诞,也表现了默尔索对荒诞的反抗,同时启发读者树立超越荒诞的意识。默尔索则是一个因法庭的荒谬而被扯入“荒诞”中的人,他本人并不荒诞。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实事求是,这就是“思想解放的哲学”。它不仅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正确的哲学依据,也为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从而真正地实现“哲学思想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孕育了荒诞这一美学主潮 ,荒诞是丑的极端表现 ,是人类心灵对所有现实倾向的接纳。荒诞使世界的矛盾性存在彻底公开化、清晰化 ;荒诞的出现是对传统美学的反抗 ,是美学向弱者的敞开  相似文献   

19.
论怪诞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 ,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 :反常的构成原则 ;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 ;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 ;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20.
近五年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独具美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我国学界对黑色幽默小说有一定的研究。本文从时代背景、哲学基础以及艺术世界等方面简要梳理并概括了近五年来我国黑色幽默小说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一些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