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壤退化日趋增强,原先局部的、次要的变化已转化为全球性的重大变化,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阐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土壤退化类型、退化程度和引起土壤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以便土壤管理者、决策者和实施机构为预测未来变化,防治土壤退化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西南山区土壤退化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土壤物理性退化、构造性退化、化学性退化、营养性退化角度提出了发展林网系统、科学合理施肥、调控土壤水分、施行坡改梯田、加强水利建设和调整耕作制度等方面防治土壤退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阿什里乡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退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水土保持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华南地区72个测站从1982~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4至6月的前汛期其间不同降水时段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经研究发现,华南地区在前汛期中主要分为夏季风降水及锋面降水两个时段。本文将华南地区的前汛期以锋面降水与夏季风降水的两个时段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希望能可以此为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降水特征分析及降水预测提供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华南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地区经济优势和气候特点使得热泵机组在华南地区获得广泛的应用,针对其特点,从运行条件出发,分别在机组选择、除霜处理方式和噪声处理等几个典型的亟需处理的方面进行分析,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华南加里东运动研究综述及其性质初探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里东运动导致了华南地区诸省泥盆系与前泥盆地层之间构造不整合.为了弄清此次运动的性质,本文首先回顾了加里东运动的相关术语,然后综合分析了华南地区志留系地层的大规模缺失、奥陶纪□志留纪界线附近古地理格局大变化、加里东期同位素年龄信息.作者认为:华南加里东运动的实质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发生的板内碰撞运动,这种碰撞导致的挤压作用使元古代地壳基底发生深熔作用,产生华南地区大面积分布的花岗质岩石和混合岩,以及变质、变形作用;同时,也是这次板内碰撞作用导致了始于晚奥陶世的华南地壳大规模抬升,从而造成华南大范围内志留系地层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世界其他黑土区由于犁耕、秸秆翻埋耕作而引起的土壤退化,我国东北黑土区以旋耕、秸秆离田、秸秆田间焚烧为主的常规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更为严峻。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保护与利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文章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定义、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其在我国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15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联合吉林省农业部门、高校、地方农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攻克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黑土地实施的难关,研发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和条带耕作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免耕、条带耕作、垄作少耕等技术,总结形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的历程。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应用后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该项目是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其研究内容涉及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利用秸轩还田培育地力、减少因秸轩焚烧和风沙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农业生产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贫困与土地退化关系主流观点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茎深  王海鸿  王丹 《资源科学》2008,30(7):1039-1046
首先审视了关于“贫困导致土地退化”的主流观点,通过对其理论基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反思,对相关的一些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EKC有其特定的应用前提和固有缺陷,主流观点夸大了两者的联系,更多源自地方层面的实证研究使其适用性受到局限。其次,从贫困概念的界定、财富增长与土地退化、人口增长与土地退化以及穷人的话语权等方面对贫困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表明KFC存在诸多局限,经济层面的贫困仅仅是导致土地退化的诸多因素之一,富人在经济发展中同样加剧了土地退化,但由于穷人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因此主流观点可能虚拟了贫困与土地退化的循环圈,土地制度、国际贸易与分工以及国内相关法律与政策等在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利用子波诊断技术对1949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波动的突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我国耕地面积波动存在5年、13年和27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并以13年和27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为主; ②比较3种尺度下的突变点发现:1953年、1967年、1977年、1985年和1994年为共同的突变点,说明这5年突变强烈,反映了波动的重要特征; ③对主要突变点驱动的分析发现,我国耕地面积的波动绝大多数是由于政策因素驱动所致。另外,影响我国耕地波动的因素还有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其中,灾害损毁和土地退化是造成耕地下降的主要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人口和GDP。提取并比较在27年的特征时间尺度下的耕地面积、人口和GDP小波变换系数发现,人口和GDP对耕地面积的影响是负向的,它们的增加均会导致耕地面积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刘丹  李琳娜 《资源科学》2021,43(6):1208-122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②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③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认识耕地资源利用的态势并分析治理对策,探索区域适宜的耕地利用模式,是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战略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耕地资源利用面临加剧的“非农化”“非粮化”“细碎化”“边际化”“生态退化”(以下简称“五化”)问题。文章在评估中国耕地“五化”时空变化态势基础上,从复杂成因、相态特征、责任主体认知差异、外部因子动态变化等方面分析“五化”治理的挑战,并获得相应的启示,以期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福建省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质量下降,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文中分析了福建省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耕地退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状况。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福建粮食安全的瓶颈。为了实现粮食安全,进口是必要的,但根本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耕地退化,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非耕地食物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北京风沙源区土地退化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爽  孙九林  李爽 《资源科学》2005,27(2):89-95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导因素,北京风沙源区土地退化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的频率与强度.基于1991年~2002年两个时相遥感数据提取近10年来北京风沙源区土地利用退化的动态变化数据,采用相应的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和土地退化结构相对数与比较相对数,分析北京风沙源区土地利用退化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京风沙源区不同生态区内土地利用退化结构差别较大,内蒙古高原干旱草原生态区、坝上高原农牧生态区和阴山山脉农牧交错生态区以沙化退化为主,燕山山脉农业生态区和大同盆地及周边地区则主要是水蚀退化.分析表明,土地利用退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针对不同土地利用退化现状,草地沙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具有相当强的政策和区域利益痕迹,在国家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协调.  相似文献   

17.
李厚地 《资源科学》1995,17(1):71-75
本文分析陕西省南部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从自然条件差异入手,提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多种农业商品经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植被、土壤和地表形态等3方面探讨了金衢盆地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了土地退化成因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关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没有关于全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详细研究.本文利用全国的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以及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借助ArcGIS 9.3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六大区域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甚至在一些区域表现为碳排放,而在另一些区域则表现为碳汇;②林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表现出强烈的碳排放作用,而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向林地的转变一般表现出最高的碳汇;③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基本表现为碳汇,而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变则表现出明显的碳排放作用;④可考虑采用限制林地转出、提倡植树造林、提高建设用地节约利用、加强对未利用地的改造和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控制土地利用碳排放.  相似文献   

20.
玉米南运的耕地资源流动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食贸易所隐含的虚拟资源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除供需配置和流域配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粮食和农业资源配置形式。本文借鉴“虚拟资源”的概念和方法,分析了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并重点分析了其对于区域耕地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每年从北方运往南方的玉米将近4000万吨,相当于向南方调运了590~950万公顷的虚拟耕地。作为主要调出区,东北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玉米流动的资源配置方式较为合理,华北地区的优势则不明显,资源配置欠合理。虽然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满足我国南方地区的粮食需求,却承担着巨大的经济、生态、社会公平代价。Tony Allan提出的虚拟资源贸易是具有利益倾向性的,为了弥补虚拟耕地调出区的损失,有必要合理配置耕地资源,给予我国耕地资源流出区一定补助,对耕地资源给予补偿,并将耕地资源和土地资源纳入统一的核算模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