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译法问题。首先 ,文章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特点。其次 ,通过对归化异化的理论阐释 ,揭示出随着各国语言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正确的译法应是适度的异化 ,或者说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 ,但总趋势是由归化趋向异化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仅涉及到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译者对两种文化的处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译法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译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译者在实践中应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结合翻译目的,灵活地运用异化、归化策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大燕 《海外英语》2011,(2):107-109,116
美国解构主义思想代表劳伦斯·韦努蒂将翻译研究扩展到社会文化的大框架下,考虑其由价值观驱使的本质,由此提出了推崇顺畅易读的归化翻译策略和尊重异质的异化翻译策略,二者有随情况而定的可变性和交互性。该文对韦努蒂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解读,并用其来审视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成语翻译,提出了成语英译汉的三种方法:成语的归化译法、异化译法和归化异化结合法,将成语翻译置于文化研究的宏观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的角度论述了傅雷的归化翻译(Adaptation),并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归化或西化(Westerinization)的采用应视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和翻译的目的而定。  相似文献   

5.
归化和异化: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我国翻译界就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指出是用偏向归化的译法还是异化的译法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既可采用归化译法也可采用异化译法,或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法.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异化翻译法将是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向来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也通常被作为批判归化译法的靶子。这主要源于长期以来大多教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本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误解,即认为归化就是求“同”,异化就是求“异”,二者是完全对立的。本文认为归化、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并无明显界限,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共存于翻译之中,在此基础上,对傅译《飘》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作为语言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每个民族的特定文化。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习语,英汉文化在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背景方面的差异,都可以从中体现出来。目前主要的翻译方法有异化译法、归化译法、折中译法、略译法和补译法等。  相似文献   

8.
孙志祥 《林区教学》2014,(11):69-70
英文歌曲在中国盛行已经多年,人们对于歌词文本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广大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文歌词文本的翻译首先要遵循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并要考虑影响歌词文本翻译的六大要素;最后总结出歌词文本翻译的四种方法,即增译法、减译法、换序译法和归化法,并且应尽量与原曲在情感与表意达到同样效果。对于英文歌词的翻译和研究,有利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也更利于了解、透视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在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他突破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提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近些年来,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隐喻在各民族文化中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人们对跨文化中隐喻的准确理解是实现真正意义上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文章指出隐喻翻译的关键是译者能否成功地传递或重塑其中的喻体意象.喻体意象的合理转换可以传达隐喻的真实意义,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翻译时译者除需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外,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还要适时采用归化译法或异化译法,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动态的读者反应来平衡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法,努力做到两种译法的优化互补,以达到交际对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从谚语、成语等文化词语的角度观察分析了《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中的文化现象的处理,并讨论了汉维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认为需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互为补充,达到两种文化“恰恰调和”。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英语和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英汉比喻修辞格虽然在喻体及承载的文化上有相同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的异质。由于英语和汉语比喻的这一特征,在翻译时,可采用归化和异化手段,但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原则,翻译应是一种跨文化行为,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播知识,更是为了文化的交流,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因此,在英语比喻的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更有意义,在必要时辅以异化和归化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民族环境下,社会文化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特殊形式,翻译不仅要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同时还要对语言译文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取向加以重视,因此,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而是一项与"文化取向"紧密相关的系统性活动。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不同文化取向的选择,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异化和归化。而随着大规模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为满足不同读者对不同文化译文的阅读需求,翻译的难度也不断提升。因而,本文将以文化取向为基点,对翻译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适度异化与文化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化和归化的矛盾是我国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当前,由于国际间的化交流日益频繁,异化这种翻译手段在引进外域化和丰富译入语方面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过度异化或归化的做法给化交流带来了许多障碍和不利。为了消除化障碍和提高化交流的信息度,笔就化差异或不对应问题,提出一种折中主义-适度异化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世界的发展已呈现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现代化的特征,在文化领域更是呈现出融合会通的趋势。文化融合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异化现象和最近翻译界出现的异化翻译趋向表明异化策略应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论最佳关联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源语(SL)和目的语(TL)之间的丈化差异往往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通过对比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各自的利弊,在讨论翻译理论和分析实例的基础上,得出最佳关联性原则在翻译过程里的使用能够很好地把这两种翻译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来疆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论文以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从语言、环境和生活、心理以及学习适应四个角度分析了中亚留学生来华的文化适应性。结论表明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学习适应,其次是环境和生活适应,最后是语言适应,由此,教育者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中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所在地的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翻译学中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原则来看,旅游网页英译往往出现错译和误译现象。译者只有加强语言敏感度、提高文化信息整合能力及交际意图再现能力,才能提高旅游网页英译质量,使外国游客能准确的理解旅游网页的内容,从而吸引大批的外国游客来中国参观旅游。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简要概述有关中国英语的研究入手,指出受到汉语干扰、尤其是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逐渐得到了英语世界的认可。日趋频繁的国际交流导致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融合趋同,扩大了借词的接受空间。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异化应成为汉语文化词语翻译的基本策略,但同时应注意把握异化适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