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种趋势,但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到现有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和城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阻碍而不顺畅,因而应采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做出应对。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已成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而非"转移"进入城镇的特点,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有关数据和事实,分析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城镇居民长期下岗失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导致家庭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劳动力市场,以就业为目标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困难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导致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存在不利因素,为此促进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根据专家测算,我国农村未来20年仍将约有1.8亿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农村过剩劳动力过度滞存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必须加强培训教育,让他们学有所长,方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得到缓解。因此,21世纪初叶的我国农民教育应着力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主要培训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常规技术培训。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和单家独户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的农村潜在的巨大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转移难度加大,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针对这一特点,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状况调查分析》的有关数据。在对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特点、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素质过低是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玉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这是我国当前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上的不足,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出路问题是关键,只有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特点进行切合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人口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较低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发展缓慢的中小企业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积极拓宽就业空间,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甘肃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张家川回族自治县P村劳动力的转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转移行业以餐饮业为主,具有文化程度偏低、转移地点主要在西部地区等特点.农民纯收入低、人均耕地少、自然环境恶略是促使P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充分挖掘民族地区优势、建立民族特色小城镇、转变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观念等优势再造之路,能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向何处转移?大、中城市容量有限,农村小城镇不具备条件。我们的选择是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载体。因此,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相似文献   

15.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我国人口大规模"非正式迁移"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学视角看,户籍制度在不同等级城市政府间出现改革程度及进度的差异有着内生性根源,数量模型推导的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原动力来自城市和农村效用最大化的组合决策,依附于户口差别的收入和福利差距以及城市和农村两个维度的户籍门槛内生性地调控着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的规模,同时引导着非农就业转移劳动力及其附载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户籍配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村民转向非农生产,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向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转变,农村需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城镇化步伐的捷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让农民学习基本知识和生活常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各个行业的工作岗住.从政府、培训机构、农民、社会等四个角度来分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地区非农化的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农业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滞后,市场化率比较低。影响西部地区非农化发展的滞阻因素包括:非农化的制度障碍,非农化的成本障碍,非农化的城乡技术障碍,非农化的主体素质障碍,非农化的观念障碍。加快西部地区非农化的路径选择是:以农业产业化推进西部地区非农化,以农村城镇化带动西部地区的非农化,以农民的知识化促进西部地区的非农化,以剩余劳动力外流化加快西部地区的非农化。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仍然是库区建设发展的重点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三峡库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想状况、转移障碍、后续发展等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能对推动库区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库区生态涵养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劳动力需求方总是致力于管理技术的创新机制,而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毕竟是少数,因此劳动力供求不存在客观均衡条件,技能性失业(也称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技能性失业问题应着眼于微观方面,诸如完善劳动力技能形成基础,调整劳动力的供求结构、技能结构、区域布局, 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