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全词主旨。过程与方法:理清上下两片的关系,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诗经》有不少联绵词,其用韵特点比较复杂.《诗经》中的联绵词与诗歌的韵律密不可分.韵律语境下的《诗经》联绵词押韵情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无关的情况;二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有关的情况;三是联绵词作为韵脚对诗歌韵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准确运用朗读方法与技巧,在诗歌诵读中进行语言的建构. 2.感知意象,鉴赏手法,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3.知人论世,在探究交流、思维碰撞中,体悟词人蕴含于词中深沉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著《文艺复兴论》的丕特(water parten)有过一句话:“一切艺术都是趋向着音乐的状态。”诗歌是一种艺术,当然也趋向着音乐的状态。诗歌和音乐被称为“姊妹艺术”,所以,诗歌之趋向于音乐状态的程度更在一切艺术之上。 从中古以来,诗歌的演进完全是以音乐为根据(即趋向着音乐的状态),使诗歌完全音乐化,达到所谓“音乐的文学”。中国的词和曲就是与音乐融和的诗歌。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因此词称得上是真正的“音乐文学”。关于词之形成,元稹《乐府古题序》中说:“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词以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本论文着重于寻找诗歌中色彩词语的有效翻译方法以保持原诗的美和意境。翻译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色彩主要有三种方法:直译,释译和文化对应词,具体翻译方法是由其意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董希平 《天中学刊》2005,20(3):75-81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诵读诗歌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抓住诗歌中的妙词佳句,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画面,有效的把握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明确诗歌大意。文章从盯"景",浮现画面;品"情",陶冶情操;挖"眼",提纲挈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巧抓妙词佳句,品味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8.
李思衡 《新读写》2009,(5):23-24
古典诗歌鉴赏题,无论从哪一角度出题,无论考查哪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与理解把握全诗(词或曲)的内容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有关,快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诗歌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近体诗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宋代也不例外,然而我们却不能不以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因为词自隋唐五代兴起以来,到了宋代已蔚为大观: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在诗歌发展史上大放异彩,成为具有与前代诗歌不同特色的胜极一时的新高峰。文章就宋词发展的大致情况及活动在北宋、南宋的词人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33):1-2
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阅读题上屡屡失分,原因不是他们不知道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也不是鉴赏诗词的知识缺失,而是看不懂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文本,不知道诗句的意思。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一首诗歌就成了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教会学生借助文言能力,抓取关键字词,利用参照信息等方法,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再进行透彻精辟的赏析,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兴趣能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如何组织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探求语文知识的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老师需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情境,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探求新知识。教师要通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的诗歌,由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不是很强,难免在学习诗歌时产生抵触情绪。《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席慕蓉对其诗歌的词句可谓干锤百炼,细琢精磨。她的诗歌多用无色词和素色词,少用艳色词;喜用柔性词,少用硬性词;摈弃粗言秽语,纯用洁词雅语;多用常见词,去除生僻词,诗歌的词语呈现出朴素、重柔、雅洁和平易的特点。而她的诗句则具有义旬以长句为主、行句以中旬为主、平常句型占支配地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末诗歌偏于内心情思的抒发,诗风纤弱清丽,缠绵婉曲,和唐五代的婉约词风有极其相似之处。清田同之说:“诗词风气正自相循。贞观开元之诗尚淡远;大历元和后,温李杜韦渐入香奁,遂启词端。”(《西圃词说》)在唐末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词的影子,清楚地看到由诗向词发展的痕迹。尤其是韩僵的《香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方法,都可以置之“词”的领  相似文献   

16.
郑玲 《陕西教育》2006,(5):17-18
高考古诗鉴赏包括古代诗、词、曲的鉴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这个考点的具体要求是:能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让学生在高考备考的紧张时期,在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规律,我采用下面一些方法进行指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徐今  杨艮花 《现代语文》2013,(1):130-132,161
别称词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文化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分为三类: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女性别称词多由古代女性的妆饰、服装等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多用表示“美”“好”等形容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在唐代时大量产生,与唐代社会文化、诗歌追求含蓄简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教师以诗歌教育弘扬民族文化,要认真研读课标,充分利用优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形象、品读关键字词、激发自身体验、反复诵读诗歌文本过程中,激活审美感受、积累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技巧方法,古代诗歌同样如此。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词之章法,不外相摩相荡,如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宽紧之类而已。”鉴赏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20.
"诗余"作为词的一种文体称谓,从诗歌与词的关系角度来定名,指出了诗歌与词的关系。本文从梳理诗余观念流变入手,解答了词何以被称为"诗余"以及言说者隐喻的词体观念、诗与词的关系认定和诗词分野标准,勾勒了"诗余"这一文体称谓的历史发展,考察了"诗余"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此观念影响下词论家对词体特质的认知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词作为"诗余"的真正内涵和词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