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同人类疾病的关联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揭示疾病发生的本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些病毒的致病机制即源于其抗原所致宿主 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病毒抗原通过蛋白质蛋白质间相互作用而调控细胞内信号分子的 生物活性。丙型肝炎病毒是丙型肝炎的致病因子,其感染的明显特征为引起严重肝脏疾病及 易于慢性迁延且无满意的治疗药物。迄今关于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病毒持续存在的分子基础 仍不清楚。病毒蛋白通过干扰宿主细胞内信号转导级联反应而致异常信号转导很可能为其致 病机制,故丙型肝炎病毒各种蛋白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从一全新角度深 入了解其致病机制,从而提出病毒致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信号转导通路在癫痫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癫痫基础研究的热点。其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转导通路是一条重要的信息传递通路,可通过磷酸化后参与神经元的兴奋过程,进而影响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认为,ERK1/2磷酸化是癫痫发作过程中细胞的早期反应之一,可作为阻止癫痫发作的潜在治疗靶点。文章主要从对ERK信号通路的认识以及ERK信号通路如何参与癫痫的发病机制、ERK信号通路相关的癫痫治疗来阐述当前的研究进展,为寻求治疗癫痫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下,王金星课题组针对对虾养殖业中病害防控的实际需求,围绕着对虾免疫系统与细菌和病毒性两类重要病原(鳗弧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1)揭示了对虾抵御病原入侵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主要阐释了不同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防御病原的机理,包括FcLec4通过行使调理素的功能促进对病原的吞噬、Leulectin不同识别模块之间在抗细菌免疫中分工与协作的新机理、MjHeCL感知血淋巴菌群及参与菌群动态平衡调控的机理以及清道夫受体参与的抗病毒免疫的新途径等;(2)发现了病原侵入机体后宿主细胞抵御病原的信号途径及效应机制。主要揭示了对虾Toll和IMD信号途径的特点、调控机理及下游的效应分子,阐释了JAK/STAT途径激活的特征及调控的下游效应分子,并发现Toll途径的激活机制不同于果蝇而与哺乳动物相似;(3)阐明了胞内病原逃逸宿主免疫的分子机制。阐释了白斑综合征病毒利用宿主的C-型凝集素以胆固醇依赖的方式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理以及利用宿主的SUMO化系统促进自身复制的机理。该研究为对虾养殖的病害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的候选药物以及对虾抗病品系培育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4.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是广泛表达的丝氨酸/酪氨酸激酶,包含3个主要家族:ERKs,JNKs和p38MAPKs,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致细胞及其核内,并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如细胞增殖、分化、转化及凋亡等)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邱双凤  乔赟 《大众科技》2021,23(6):73-75
信号通路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灸通过多靶点调控信号通路从而影响支气管哮喘的预后与转归.文章从TGF-β1/Smads、PI3K/AKT、JAK/STAT、NF-κB、ERK等信号通路入手,对基于信号通路探究针灸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可为深入探究针灸治疗哮喘...  相似文献   

6.
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猪瘟的病原物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它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全长约12.3kb,包括5′、3′非编码区(UTR)和一个开放阅读框(ORF),CSFV基因组首先翻译成一个多聚蛋白前体。前体聚蛋白在宿主和病毒的蛋白酶共同作用下被切割成为12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蛋白,其中包括8种非结构蛋白。已有报道指出非结构蛋白NS3、NS4A、NS4B、NS5A和NS5B在病毒的复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CSFV非结构蛋白着手来阐述近些年有关CSFV非结构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为猪瘟病毒非结构蛋白功能及猪瘟病毒致病机理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临床研究     
正艾滋病病毒适应新宿主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开展艾滋病病毒表面蛋白单点氨基酸突变调节中和抗体敏感性的研究,解析了艾滋病病毒表面蛋白在适应新宿主过程中高速突变的分子基础和生物学意义。研究论文发表于Cell Reports。病毒为了适应新宿主,其表面蛋白产生大量突变,并从"开放"构象快速转变为"闭合"构象,从而达到提高感染效率和免疫逃逸的双重目的。科学家通过病毒基因组学、定点单氨基酸突变、入侵细胞能力、中和抗体敏感性和结构生物学等系统研  相似文献   

8.
温志杰 《大众科技》2013,(7):130-131,13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athovar oryzicola,简称Xoc),它是使水稻致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控制。文章主要介绍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刘道忠  张宗星  江露  袁林  冯佳 《大众科技》2023,(3):147-151+215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五子衍宗丸对骨质疏松(Osteoporosisi,OP)的作用机制。方法:对五子衍宗丸的有效成分进行多个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确定对应靶点,从多个数据库中检索骨质疏松靶点,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通过可视化软件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靶点图,分析五子衍宗丸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并运用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到五子衍宗丸对应靶点有470个,五子衍宗丸与骨质疏松共有靶点29个,富集到179个与骨质疏松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富集显著。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对接结果稳定。结论: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抗炎、改善骨代谢等药理作用在骨质疏松症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蜡状芽孢杆菌系无荚膜的革兰氏阳性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致病性菌株能产生呕吐毒素和肠毒素,临床上可分为致呕吐型和腹泻型。研究病原性蜡状芽孢杆菌的致病机理,有助于了解其致病途径,从而改进和完善检测方法和诊治途径。通过综述蜡状芽孢杆菌几种毒素的致病机理,整理了一套蜡状芽孢杆菌致病毒株的鉴定检测技术方法:用鉴定平板等传统的鉴定方法将蜡状芽孢杆菌检出,应用先进的PCR和免疫方法检测毒素基因及毒蛋白,通过荧光多重PCR提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等,以期加强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莫玮、张亮等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干扰素伽玛通路中.β-arrestinl能够介导该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STATI与其负调节因子磷酸酶TC45的相互作用.从而负调节细胞对干扰素伽玛刺激的应答.抑制了干扰素伽玛的抗病毒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了β—arrestinl蛋白在细胞核内的新功能,并揭示了STAT1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及其下游信号因子Smads家族蛋白既可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又可调节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从而控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而TGF-β1/Smads信号通路是TGF-β1促进肝纤维化的关键转导途径。文章就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中的调控作用综述,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5):413-413
ERK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和分化等关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ERK通路的成员,如RAS、MEK等分子的亚细胞空间调控的发现为进一步阐释ERK信号复杂的调控方式提供r新的思路,然而Raf是否也受到空间调控却尚未发现。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所陈雁研究组发现了一个新的Raf-1调控蛋白,第一次揭示了Raf-1的空间调控方式,并提示了一种在高尔基体上遏制ERK信号通路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居里夫人,伽利略,哥白尼,爱因斯坦……无数为科学献身的人们忍受着清贫、挫折甚至是迫害,但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华中农业大学,贝为成教授一直致力于重要动物病原菌功能基因组、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及新型疫苗研究。科学研究在他那里,不仅仅是追求真理的逐梦历程,更是服务国家,服务经济发展的踏实行动。  相似文献   

15.
<正>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共同解析了植物防御功能的关键信号通路——茉莉酮酸酯激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复合体的晶体结构,在植物防御功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一成果不仅对提高全球粮食产量意义重大,且为阐明人体疾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新颖的方法。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蛋白在抑制蛋白和受体两种角色间转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能量药物筛选基本过程的分析 ,探索了靶分子固定化可能对筛选质量构成的影响 .从分子相互作用看 ,实际的过程远较理想的情况复杂 .分子间存在的静电力、疏水作用力及氢键力能对固定化的机理构成较大影响 ,甚至可能诱发多层吸附的固定化模式 .基于固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靶分子与靶分子、靶分子与微球、体相与表面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筑了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 ,为实际的筛选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17.
<正>基础研究领域人物小传: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河南郑州人。提名理由: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的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质及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分子水平上对caspase的激活、抑制、再激活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诠释。在膜蛋白研究领域,解析了三类膜整合蛋白水解  相似文献   

18.
<正>专家简介:谢幼华,1969年2月生,博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肝炎病毒感染与致病机理研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乙肝病毒感染与致病机理及肝细胞功能基因组研究,自建立实验室以来,围绕领域内多个关键科学问题,从病毒和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探索,再到整体动物  相似文献   

19.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联合GEO芯片分析的方法,分析红花治疗冠心病的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通过TCMSP平台筛选红花的有效成分和靶点;在GEO芯片数据库检索、分析、筛选芯片数据并提取冠心病的差异表达基因;将获得的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基因,使用STRING平台对关键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作用机制。共获得红花17个有效成分,对应218个作用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基因22个;筛选到核心活性成分黄芩素、β-胡萝卜素、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VEGFA、MMP9、JUN等;GO和KEGG分析呈现生物过程199个,细胞组分17个,分子功能19个,富集通路涉及到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相关AGE-RAGE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β-胡萝卜素、豆甾醇等与核心基因结合良好。文章初步揭示红花治疗冠心病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红花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发挥治疗冠心病的效用。  相似文献   

20.
唐佳  冯龙飞 《大众科技》2023,(8):100-10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护肝宁片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护肝宁片活性成分,构建化合物—靶点图。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乙型肝炎相关靶点,将护肝宁片活性成分靶点与乙型肝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关键靶点。通过对共有核心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分析蛋白相互作用(PPI)中度中心度(DC)、中间性中心性(BC)、紧密性中心性(CC)筛选核心靶基因。选取的护肝宁片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到护肝宁片中木樨草素、槲皮苷、隐丹参酮、丹参酮等81种主要化学成分和198个相关靶点,其中关键靶点有TP53、AKT1、VEGFA、STAT3等。护肝宁片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线粒体、膜筏等细胞组分参与DNA生物合成、细胞凋亡、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作用通路为乙型肝炎、PI3K-AKT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力均较强,蛋白结晶复合物构象稳定。结论:研究初步表明了护肝宁片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