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诗经》写作时限跨两千余年,以真实可靠的文本呈现了上古三代中华写作文化的真相。中国型写作文化也正是奠基于《诗经》时代。从写作活动的起源、社会环境、动机、功能、主题、语言媒介、传播与接受等环节对《诗经》文本系统地加以考察,是中国写作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3-6日,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召开了中国诗经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提交论文130多篇,出席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大会提交的《诗经》研究成果,以单篇论文为主,基本反映了近两年来该专业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大致概括为5个方面:《诗经》文本的研究、《诗经》与历代文人文献关系研究、《诗经》版本研究、《诗经》与文化研究、《诗经》阐释史研究。目前的研究多限于文献研究,将文献研究与义理研究相结合才应是《诗经》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大成之作。在《诗经》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诗歌的流变,理清中国诗歌的性质。文章借助《诗经》文本,通过中国诗学理论来厘定中国早期诗歌的性质。这既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的诗性文化特征以及《诗经》本身,并且还将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与哲学及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关于二者的承继关系,历来聚讼纷纭。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楚国及《楚辞》代表作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涵咏文本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汉赋在写作技法上,表现出夸饰、用史、杂说、谶纬衍文和模拟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明显地打上了汉代《诗》学的烙印,体现着与汉代《诗经》学的深切关联,是汉代《诗经》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文教育中的写作训练素有“写话—习作作文”的层次之分。而“说话—写话”作为写作训练的起步层次,长期以来似乎并无异议。其实,除此而外,我们完全可以把诗教这一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的最佳起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25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了第一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其后200多年,由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我国古代诗歌又突起一座新的高峰——楚辞。两汉时代,滥觞于民间诗人创作的“乐府诗”兴而不衰。到了唐代,…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山有X,隰有Y"句式,不仅具备起兴的修辞作用,更蕴含深刻的内涵。立足《诗经》文本,运用"四个世界"理论,全面剖析"山有X,隰有Y"句式的隐喻世界,从而挖掘出《诗经》物理世界间的映射,心理世界中的观照,文化世界里的细节,语言世界上的独创。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翻译就是诠释,《诗经》翻译的诠释性尤其突出。本研究以《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韦利、庞德和杨宪益三人的译作,表明不同译者因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译法和风格各异的译本,并进一步说明庞德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9.
《论语·季氏》载孔子谓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这句当时看似普通之极的话头却谶语式地预言了《诗经》与未来中国语言文化关系的发展前景。两千多年过去,当我们今天把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的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春秋以前的古老典籍虽然并非仅有一部《诗三百》,但是作为语言文本, 《诗经》以外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未能像《诗经》那样对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的形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描述和说明这一影响关系,正是本文企图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近期召开的中国诗经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提交论文80余篇,就《诗经》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展示了《诗经》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梳理这些文章,有如下几方面:诗经学研究,文化研究,文本、文学研究及语言学研究等。学者们既秉承传统的学术道路,又表现出对新方法的探索和新视角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中国文学史上哀辞的最早源头是《诗经·秦风·黄鸟》篇,它具有后代哀辞的基本特征。由哀伤夭折人到哀悼父母亡,再到悲哀国破家亡,感伤繁重徭役、征战、苦难生活,伤离别、叹孤苦,忧心失意婚恋以及感时伤怀等等,人生一切不如意事尽在诗人笔下,《诗经》因此成为中国哀感文学的源头。它采用赋比兴手法所描写和表达的悼者的哀悯、忧国者的感伤、征夫的悲苦、恋人的离愁以及弃妇的哀怨之情,永远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诗文创作中的永恒的题材。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刚接触语文写作的学生迅速了解写作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需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和写作技巧与手法,通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促使学生灵活使用从文本中积累的素材,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著名历史学派——古史辨以还原上古真史为目的,解构传统《诗经》学,清除历代《诗经》学萌生的伪史并查证真史。其诗学取向与价值在于,直面《诗经》本文,解除《诗经》的经典光晕,还原《诗经》的文学面目,因而对《诗经》学作了深度刷新。但是也因游走于历史与文学之间,遗失了更为细腻的历史文化密码,也对《诗经》造成了漏解、无解、误解的阐释缺失。  相似文献   

14.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诗经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化元典,古代化的代表,具有多学科的性质,新世界的诗经学研究只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和方法论的条件下,加强基础研究。在21世纪将有四个方面工作要做;一、需编撰一部具有科学价值和可备一说的成果资料汇编;二、鉴于各图书馆资料收藏不全,需编《诗经要籍集成》,三.编纂《诗经研究全书》,汇总历代有价值的研究献;四、探讨和总结以往两千多年的经验,撰写《诗经学史稿》  相似文献   

16.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抒情、审美上都有其独特性。《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写法和抒情特色上都对后代的悼亡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18.
写话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并引导其掌握语言表达基本方法,借助文字表达思想。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低年级绘本写话教学水平,成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渠道之一。文章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绘本的特点出发,结合学情提出绘本写话教学的新思路:图文并茂,强化语言建构;开放思维,搭建绘本写话桥梁;仿写续写,在迁移运用中实践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