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青  晓风 《上海集邮》2014,(4):40-41
有关红印花邮票研究的文章,散见于境内外众多的集邮刊物上,也是集邮刊物“清代邮票研究”栏目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全部刊载红印花邮票的相关文章,且以“红印花邮票研究”特刊形式出版的杂志型刊物,笔者仅知有两册。  相似文献   

2.
红印花邮票的实寄封、片、简及汇银执据,对于红印花邮票发行、使用时间,邮资、邮路等"红学"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有多少件红印花邮票的封、片、简及汇银执据能留存至今天,并可供集邮者研究呢?翻开《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专著,答案就自然知晓丁。台湾省集邮家华裕宽一直致力于红印花邮票封  相似文献   

3.
吴乐园曾经编印出版过两册《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出版时间一为1972年,一为1983年。1972年8月15日,吴乐园将其欲出让的红印花邮票汇编成《吴氏邮票让品目录——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出版(图1),该册为16开,合计32页,虽然仅30余页且多为黑白印刷,但集众多名贵红印花邮票而汇编一集,首开红印花售品专辑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1982年,台湾省在台北举办"中国古典邮票展览",展出大龙、小龙、万寿和红印花,盛况空前,而最"抢镜头"的莫过于红印花,尤以"天下一品,举世无双"的小一元四方连为全场主角。此次邮展闭幕后,台湾省邮政总局接受集邮人士建议,决定编印"中国古典邮票专刊",以资弘扬邮学,随即指定有  相似文献   

5.
丁劲松  赵岳 《上海集邮》2012,(12):32-35,2
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是红印花加盖邮票中非常著名的变体票。这种倒盖和复盖同时出现的"一错再错"现象在红印花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错票存世量不超过20枚,被誉为红印花  相似文献   

6.
张敏生喜集中国古典邮票,其《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专集》展集在1974年台湾省首届自强邮展中获金奖,《中国一八九七年之改值邮票》展集在国际邮展屡获佳绩,素有"台湾邮王"之称。他曾多次将其集藏编印成册分赠同好共赏,其中以红印花邮票为专辑的有两册。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华邮中,红印花邮票声誉极高。而在华人中开创红印花邮票研究先河者当属周今觉。1931年12月出版的《邮学月刊》第4卷的"三周年纪念号"(图1,刘广实先生藏品)上曾刊发周今觉《红印花小2分版式之研究》一文。此文乃周今觉看到英国邮学家克礼门(A.B.clements)在《斯科特邮票月刊》上发表的红  相似文献   

8.
红印花原票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红印花张号资料的挖掘上,黄光城具有开拓性的发现。1965年在英国华邮藏家大卫德爵士遗集中发现2件带张号的红印花邮票:大2分上半张50枚带“6500”张号及大4分25枚全格带“2305”张号。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关于红印花邮票的研究以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集邮家为主。内地集邮家的相关研究及报刊报道都是从八十年代后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本刊上期介绍了当5元横四连邮票,现继续介绍号称"红印花四宝"或"前四宝"之一的红印花当5元倒盖邮票。 按当5元邮票加盖数量虽在5000枚以上,但至今存世量仅数百枚,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或更少是倒盖变体,此种倒盖票已知在天津、福州和琼州邮局使用过。  相似文献   

11.
关于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的加盖数量,笔者曾在本刊2011年第5期上撰文,从红印花原票版式特征的角度来研讨,推断出"小2分倒盖邮票的数量至少有300枚"的结论。最近,笔者在研究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时候,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推论。红印花邮票每一全张为100枚,而小2分邮票加盖全格为10×2形制,因此每加盖一个全张需要分为5次才能完成。根据研究,"倒兼复"现象在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共计20枚(现存  相似文献   

12.
台湾华裕宽于十多年前开始收集红印花票实物的资料,三年前向美国中华集邮会台湾分会公开,由该会于2002年组成14人编辑小组,历时16个月,完成《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全书搜罗实寄品615件(其中可疑者36件)、汇银执据36件。作者认为此书材料已具备相当的代表性,遂扣除可疑者,以579  相似文献   

13.
1960年2月,李颂平推出了他编著的"中国邮学丛书"第3辑——《小龙、万寿、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票》(图1)。此书为32开,60余页,其中红印花部分达30个页码,约占全书之半。书中,"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的内容分"缘起"、"加盖式样及种类"、"加盖之程序"、"加盖之版式"、"样票及变体"、"印刷及发行数量"、"邮戳"、"国家邮政局成立后之邮资"等八部分(图2)。编著者在书中讨论了红印花原票的命名和小1元票的性质。他说,原票"与邮票并无关系,并能称之为漏盖票,只可视作一种参考资料",他根据红印花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上海市虹口区职工文体协会、虹口区集邮协会为配合虹口区总工会开展“劳模精神永放光芒,创新发展建功立业——虹口职工庆‘五一'主题系列活动”,4月28日下午在虹口职工文化团队活动中心举办“虹口职工文化大讲堂——集邮家丁劲松伦敦获奖邮集《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学术报告会”(右图)。上海市集邮协会羌陆明、  相似文献   

15.
红印花原票     
杨华 《集邮博览》2011,(11):4-5
红印花原票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演绎的邮坛传奇,令人津津乐道。悄然诞生藏在深闺人未识红印花原票为钢版雕刻,刷色为红(可细分为正红。朱红,绛红),票幅为18.5X22.5毫米,印于无水印厚白纸上,主图正中圆圈内标识英文“3CENTS”(3分),底图配以精美白线网眼花纹,邮票上下各有“CHINA”(中国),“REVENUE”(税收)字样,正是因这些文字的特点,在很长时间内,误导人们把它指认为清末为推行印花税而印制的印花税票。故而得名红印花。  相似文献   

16.
红印花八种加盖邮票陆续发行的时间几乎长达一年之久。其中面值最高的当5元票发行最迟,此票通常不在邮局窗口出售,绝大部分由邮局在汇票上"汇银数目"栏内贴用。1899年第一版《大清邮政章程》中文版中在第四章"发售邮票"中列明发售的邮票共半分至5元共十二种,以后条文也均称为"邮票"。但  相似文献   

17.
郑启五 《中国集邮》2000,(12):12-13
“小红书”是“革”中《毛主席语录》的别称,随着时间的推移,熟知它的人将越来越少。不过它多次彩印在当时邮票的画面上,而且这些身价不凡的邮票频频在拍卖会中亮相,也年年编入国家邮票目录,红红点点的惹人注目,多少有点备忘录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黄光城一生撰写邮文数以千计,尤以红印花邮票研究享誉邮坛。他的红印花邮票研究专著有两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76年编印出版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下称“小壹圆图鉴”)。  相似文献   

19.
周炜良在列文斯顿主编的《邮学季刊》1952年第1卷第2、3期中,用近20页的篇幅连载了《中国1897年印花加盖票》一文(图1、图2)。他认为这些用未发行的3分税票加盖形成的邮票颇为有趣,亦特别受集邮爱好者所喜爱,且不说其中产生了几种公认的稀世珍品,其加盖版式也各有特征,很值得研究。粗分的话,红印花加盖票可以分为大字5种和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月28日,澳门发行《岁次壬午》(马年)邮票(S025)和小型张(B026)各1种,这是澳门第2轮生肖邮票的第7套。邮票画面为马的面部,小型张画面为骏马的头、颈部,背景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花饰图案,邮票左上角印有篆刻“马”字,与往年生肖邮票图案形成系列。 新邮纪念邮戳(C089)图与小型张画面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