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地区是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重点地区之一。各种人为的不合理生产活动,使生态环境灾害日益突出,增加了抗灾难度,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防御生态灾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生态灾害给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损失,对生态灾害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论述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生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重点地区之一,各种人为的不合理生产活动,使生态环境灾害日益突出,增加了抗灾难度,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防御生态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生态灾害给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损失,对生态灾害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分析了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局部人口严重超载,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依然严重,人民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伴随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对于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变西北地区人们现有生活方式、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啸 《青海师专学报》2003,23(6):135-139
左宗棠是近代以来对西北生态环境给予深切关注和进行初步治理的第一人.在西北十余年中,他从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合理垦荒、改良土壤、美化城市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诸多有益的保护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又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十一五”期间,西北地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预防保护与生态修复进展不断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新突破.但是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已威胁到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应该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健全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秦汉政府行为与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行为,尤其是国家政策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对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秦汉政府行为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央及地方诸生态保护和管理职官的设置,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府保障;刺激人口增长的政策虽使本期经济的发展有了基本的人口数,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移民、屯垦政策的推行,一方面开发了边疆,另一方面却严重地破坏了北方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地带的生态,导致生态性灾害的频发;统治兴动土木工程之行为客观上具有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要实现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而传统的城市化路径是一种粗放利用各种资源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道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西北地区的很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寻求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方式——循环经济,切实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城市建设恰好适应了当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迫切需要,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及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山区泥石流发生后的泥石流滩地呈现复杂多样的生态过程,是我国广大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常见的一种灾害生态现象。通过对影响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的阐述,以及在对泥石流影响生态系统的因子和泥石流发生后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对灾后泥石流滩地的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左宗棠是近代以来对西北生态环境给予深切关注和进行初步治理的第一人。在西北十余年中,他从植树造林,引种桑棉,保护道路,美化市镇,改善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治理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状况,很值得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的与水争田的自然生态条件、发展历史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历史时期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引发耕地的严重不足,从而发生围湖造田、滥用河湖滩地等形式的与水争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遭受旱涝生态灾害的情况下,太湖地区社会采取了还湖、调整种植结构、控制水面利用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黔西北地区水保型禾草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贵州黔西北地区不同立地条件对禾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水土保持性能的要求,对搜集到的黔西北地区45种水保型禾草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模糊评分法对不同禾草进行了综合评分,筛选出了适宜于黔西北地区种植和发展的宜安草、草芦、鸭茅、毛花雀稗、苇状羊茅、扁穗雀麦等优良水土保持型禾草,为黔西北地区不同生境退耕地退耕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科学的草种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乔龙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6):107-109
本文针对西北实际,认为西北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不合理行为与活动破坏的结果.因此要合理调整人口寰局,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活动,提出用城市化来带动生态化,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真正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还提出了西北生态建设的新路径,认为城市化是西北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生态价值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价值学是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它是生态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也涉及生态环境的价值问题,它们探讨的是生态环境的具体价值。要全面地把握生态环境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态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在概括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门揭示生态环境一般价值的学科--生态价值学,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对生态价值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清末陕甘回民起义是影响近代西北地区历史演进的重要事件,长期以来颇受学术界关注。陕甘回民起义对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影响深远,推动并促进近代西北地区政治格局、社会经济、民族分布、生态环境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与突破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目前存在的"黄河来水来沙减少、入海流路不稳定、生态灾害频繁发生、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不合理开发、自然保护区域功能分区不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主体分散"九大生态环境瓶颈问题,并提出了8个科研方向,作为生态环境瓶颈问题突破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秦汉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开发的高潮期,同时也是古代第一个灾害高发期。生态环境的质量大不如先秦,对生产生活产生诸多影响,有识之士为此各抒己见,形成的生态思想对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系统探讨秦汉生态环境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时代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对外贸易活动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活动一方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另一方面它还是牵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因之一。西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外商投资活动极其弱小。面对西北地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弱势地位,必须采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才能真正解决西北地区对外贸易活动的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是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状态和表现.随着城市化建设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持续扩大,给耕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重大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特殊生态环境等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城市土地的多功能利用,使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环境保护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丰富的环保文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受到人为破坏,灾害频繁。当前生态环境存在十大问题:决策;土地;人口;水;空气;森林;三废;噪音;珍稀动物;交通。研究生态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时代正在呼吁人文社会科学家也投入其中,相应地建立一门生态文化学。这门新学科应当纵贯古今,横跨文科理科,采取广视角、多学科方法,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生态环境资料的整理工作;二是生态变迁与文化调适的理论研究工作;三是生态发展趋势及文化决策的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式。西北民族情结作为西北民族重要的精神生活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变迁地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地貌、气候等生态变迁情况的分析,试将民族情结放入历史地理环境中研究,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即西北生态环境的变迁使西北民族历史地形成了猫冬情结、大海情结与恋乡情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纠葛,共同构成了西北民族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