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实用性价值取向一直在比较教育价值结构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但在当代,比较教育研究在重新理解和解释教育、生成新的教育理论和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构建教育学科体系、开展教育审美以及教育批评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开始显现出来,并由此构成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非实用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构建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合法性基础和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诸多理论界定具有共同指向、基本规定和学科关怀等共性特点;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容构建主要表现为三种价值取向:理论研究取向、应用研究取向和理论应用研究兼顾取向。在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研究对象理论界定的依附性和内容构建的泛化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自主性追寻仍将是学科成熟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五"期间,湖南省实施教育科学规划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选题领域和视野进一步拓展;学科体系构建日趋成熟和完善;教育科研理论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课题的价值取向等,积累和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4.
比较教育的优势、弱势、功用及滥用——H·诺亚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除了探索科学的比较教育方法体系之外,诺亚(H.J.Noah)在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方面也有很多独到见解.如他对比较教育的优势、弱势、功用及滥用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今天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伍尔夫松是俄罗斯当代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马莉科娃—伍尔夫松学派”奠基人之一。伍尔夫松的比较教育思想体现为对比较教育学本体论、目的论及方法论的阐释。在本体论上,他主张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认为关于比较教育学定义的争论不应成为关注的中心;在目的论上,他持综合取向的观点,强调比较教育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价值;在方法论上,他主张比较教育研究应“闯入”相关的科学知识领域,警惕将个别现象普遍化,重视二元比较的价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重视文献研究的价值。伍尔夫松的比较教育思想对俄罗斯比较教育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我国学界提供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学科评估价值取向变迁既是学科评估发展的动力,又是学科评估发展的表现。我国高校学科评估经历了从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到多元主义价值取向、再到中国特色价值取向的变迁。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中国高校学科评估正面临着理念性冲突、权利性冲突、任务性冲突和过程性冲突。以学科评估推进"双一流"建设良性发展,需要激活高校的责任主体、权利主体和建设主体意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缓冲器""调节器"的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有影响力的评估体系,建立预防腐败的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7.
成人教育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与我国成人教育长期以来重视教育实践活动,重视从经验事实中发现问题,构建成人教育学科基础密不可分。近年来,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成人教育的地位发生变化,学科建设面临着体系架构不完善、学科发展脱离"成人"问题以及本土化特色缺失等难题。基于此,构建完善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需要以"成人"问题为核心,张扬本体性价值取向;开拓学科领地,构建新的学科生长点;创新研究方法,体现成人教育研究的适切性,促进中国成人教育学科结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价值问题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比较教育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认识比较教育自身、明确比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比较教育的学科凝聚力,以及有助于比较教育自身理论的构建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比较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1.从学科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类价值取向的课程以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为目标,关注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论体系,以事实、概念、原理、结构等形式表现。这类课程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心理素质或心理品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比较教育研究究竞采取何种价值取向,是以学科发展为主抑或以现实问题为先,这是一个涉及比较教育发展和方向的问题,也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曾经在问题与主义之间存在潜在的争论,究其原因,两者之争是比较教育研究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不能论孰对孰错。而对此问题的关注,最终目的是要探讨如何避免取向上的极端与偏差,真正使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统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