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近日,我们对部分招商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者权益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劳动者权益遭受侵害的问题相当严重:多数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和程序不规范;随意拖欠或克扣劳动者工资报酬;收取押金、招聘费;加班加点,有的甚至连续劳动达小时以上;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辞退用工随意性大;劳动条件普遍较差,伤残事故时有发生等等。劳动者权益缘何屡遭侵害,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大原因:一、企业主自恃强权资本,践踏劳动法律法规一些企业主自恃投资者身份,认为是恩赐就业岗位,随意侵害劳…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产业机构改革,结构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市场能够提供给劳动者的岗位十分有限,使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非全日制这一灵活的用工形式便悄然而生。本文主要是结合市场实际提出一些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建议,旨在更充分地保障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使之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世界劳动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劳务派遣在我国迅速发展,劳务派遣用工日趋增多.但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存在着无序竞争和缺乏规范的现状,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将对明确劳务市场主体的地位及权利义务,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相对现行劳动法而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3月2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新增加了许多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的条款,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责、权、利在很多方面也作了新的规定,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该草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绩效考核、招聘选拔、员工培训及人力资本等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劳动合同法》不仅坚持了《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宗旨,而且借鉴了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也关注了中国的现实情况。然而,在《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前夜,无论外资、国企、私企、还是事业单位,都在忙着清理门户,"规范"用工形式,恐慌和焦虑笼罩着这些单位和企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规范劳动用工是国家、政府、人民的要求。高校后勤企业的用工不能消极规避与应对,而是要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后勤企业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7.
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方面的缺陷严重制约了企业本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劳资关系中的矛盾与争议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各类劳资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形成协调和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退休返聘行为之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后,返聘劳动,通过退休与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之关系、对其定性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两种观点。本文退休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关系以及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之区别的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退休主要是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退休返聘行为依不同情形定性为标准劳动关系与非典型劳动关系,其决定因素应当考虑退休与社会保险待遇的享有两个方面,并提出在不易认定情况倾向于作劳动关系认定的观点,以遵循劳动立法保护劳动者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客观上引起了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这对于原本就存在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占相当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困扰。本文在对《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法律条文比较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提出中小企业合理降低用工成本的措施,以期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寻求生存和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有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时代,人在劳动中处于被统治和支配的地位,体味的不是快乐,而是困惑和不幸。在当今社会,人们不同程度地还身处于异化劳动之中,异化劳动对人们的幸福感缺失存在影响。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摆脱异化劳动束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郭声龙 《职大学报》2014,(1):66-68,109
劳动者的涵义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工人”为核心的劳动者理论,仅仅是对其身份的确认,且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劳动合同为纽带的劳动者理论,是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的确认.劳动者涵义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强势工人身份被淡化,而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得以加强,导致劳动者理论与司法实务的冲突.在司法实务中,要解决大量无书面劳动合同而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成为劳动者理论的有益补充.我国劳动者理论应以从属劳动理论进行阐述,在制度上完善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它对《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法规的不足,对弥补我国现行法律在劳动合同方面存在的空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正式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劳动合同法》对《劳动法》在劳动合同制度方面的补充和完善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大空间,然而"民工荒"现象在我国各区域不同程度凸显,似乎预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殆尽。目前我国劳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品牌信号引入劳务市场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以品牌信号甄别劳务市场中的劳动力质量是可行且必要的;劳务品牌信号甄别机制发挥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雇主雇佣高质量劳动力与雇佣低质量劳动力获得的效用之差界于低质量劳动力与高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之间。因此,加大低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和减小高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都有利于品牌信号更好地发挥对劳动力质量的甄别功能,更有效地解决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与长效性。要积极扶持劳务品牌建设,重视劳务品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劳务品牌的行业协会和输出基地,加大对假冒劳务品牌的惩罚和查处力度,并加快品牌劳动力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运用劳动法律理论分析了我国运动员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现状,认为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劳动关系模式难以适应发展了的社会现实,行业自治惯例排斥法律对运动员劳动关系的调整,运动员的职业特征使普通劳动法律规则在竞技体育领域难以适用,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国现行劳动法律调整运动员劳动关系的困境。针对劳动法律难以有效规制运动员劳动关系这一问题提出了基本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呈现“存量保持高位、增量负增长、构成老化加剧”的格局,但在产业升级、劳动迁移的背景下,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我国逐步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有效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宜夸大当前及未来的“用工荒”形势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它只是各地经济快速扩张和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成长痛”,与当前区域劳动力供给变化并无因果关系。面对普工的“用工荒”,不应简单地通过引入外来的普通劳动力来化解,而应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存量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劳动参与率)予以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来临,既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外在动力,也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生活水平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劳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理论认为,虽然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规定和一般的规律性。认真研究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有助于更好地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当前,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强社会保险工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计算,劳动力资源比重低、劳动参与率10年来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是重庆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预测分析表明,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劳动力供求关系将从供过于求逐渐走向结构性供不应求是未来重庆劳动力供需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应及时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并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同时,目前影响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因素中总和生育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迁移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地区应制定有吸引力的人口迁移政策,以在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