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闻传播是新闻媒体向受众传递社会新闻事件的一个交流的过程。没有受众的存在,新闻媒体就失去了其报道的意义和价值。受众是新闻传播存在的重要前提。基于此,就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特点与重要性进行论述,以期促进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手机报的产生得益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受众对新闻信息多层次、多途径、自主性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手机报的传播特点,并探讨了这一媒介在新的手机通讯环境下的发展路径问题。手机报是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由移动通讯商与网络经营者提供传播渠道,以报社等新闻传播媒体为信源的一种传播媒介。自2004年第一份中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出现后,手机报这一媒介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其用户群体也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是,随着近几年3G技术的出现,手机报在获得更多的媒介技  相似文献   

3.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和灾难性事件的极高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以及各类媒体抢占市场的关键。和其他媒体相比,报纸在时效性上处于劣势,但是报纸具有长期树立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及属于更能引起受众思考的静观的视觉范式,因此报纸在灾难报道中依然独具优势。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多家报纸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从整合、理性以及深度三个报道角度来阐述报纸如何在灾难报道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4.
杨振浩 《新闻窗》2011,(5):83-84
电视新闻直播带来新闻传播全新的时空观念,"正在发生"使电视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独具优势与魅力。从分类上讲,电视新闻直播可分为演播室直播和新闻现场直播。前者仅仅从制作手段完成了播出与受众收看的同步,受众看到的消息大部分是事先制作完成;而后者,却是对新闻事件现场的同步传播,受众看到的就是事件正在发生的”那一刻。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直播是最快最有效的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一、网络深度报道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一样,网络深度报道也是“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强调全面把握和解释新闻事件的过程和联系、深刻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以提高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程度。虽然报道取向相同,网络深度报道的方式却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手机报受众群广泛,成本低廉,在发送平台和接收终端之间实现了双向交互,但手机报本身也受到了版面、读者阅读方式的限制,这些特点促使手机报纸在牵手传统报纸组成一种新型新闻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需要改变自身新闻编辑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使新闻本身更切合自身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鹏 《记者摇篮》2009,(5):69-69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转化为电视信号并直接发射的报道方式,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媒体为追求新闻传播速度、努力强化时效性所进行的竞争中,电视新闻直播无疑具有最大的优势。赢得时间便赢得了受众,而使直播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报道形式正是电视媒体赢得受众、抢占市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闻传播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社会新闻要充分体现新闻本质和传播价值,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媒体形象,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原则下,可以从把握好"角度"、"深度"、"适度"这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社会新闻。一、把握角度,提高新闻传播力依据受众心理找角度。记者面对新闻事件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想知道的方面选择报道角度、提炼主题,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启发和感染受众,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处理一些经济和科技报道,一定要寻找到这些经济现象和科技成果中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媚俗     
胡淡 《记者摇篮》2009,(4):20-20
新闻媚俗是指新闻媒体为了争取受众,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去迎合部分受众的不健康心理,报道不适宜公众传播的内容。目前,我国新闻界各类媒体的社会新闻、法制新闻、娱乐新闻等的媚俗现象十分严重,报道内容低俗,报道手段卑劣,在社会上引起极坏影响,对青少年起到了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晖 《中国记者》2022,(7):110-112
<正>站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风景,通过适当回望可让新闻故事更有深度。在融媒体时代,记者通过对已报道过的重大新闻题材进行回访,在时代主题下挖掘旧闻的新价值,凝聚共识力量,引发受众共鸣,能够有效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精心策划,旧闻新作深度挖掘、引发共鸣所谓回访报道,是指针对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再次进行报道。回访报道需进行全新的议题设置,进一步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特别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容易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1.
在如今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话语权的竞争、舆论制高点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播渠道的竞争,而是传播内容、信息品质的竞争;随着网络新闻、手机报等新闻载体的迅速普及,传播方式已呈多元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信息量不再是稀缺资源,而受众群体渴望的是有主流价值和有权威内容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13.
刘素针 《新闻前哨》2023,(12):28-29
<正>当前,互联网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形成持续、重大冲击,社会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也日趋多元。如何在海量新闻资讯中脱颖而出,提高受众的关注度,进而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好的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融媒体时代,新闻策划能够通过对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精心构思,经过反复讨论、酝酿、调整,拟定最佳报道方案,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手机报信息传播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导刊》2007,(6):13-14
手机报作为通信技术与传统报业的结合,成为传统报业发展的新方向。2004年7月18日,国内第一家手机报诞生——《中国妇女报》推出了《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此后手机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七大期间,手机报成为党代会新闻传播的亮点,发行量达到1.5亿份,受到读者受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陈南希  肖芃 《新闻世界》2013,(7):190-191
【摘要】手机报信息接收的便利性,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新闻的传播,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间百态。在内容的互动传播方面,虽然彩信手机报利用手机媒体与生俱来的强大交互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发声的渠道,但由于渠道多元化及内容缺乏吸引力,民众的认知和反馈的效果依然较弱,而受众在接收手机报后的反馈,也势必影响到手机报未来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6.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17.
手机报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传播方式,它虽然拓宽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提升手机报选择的"或然率",使手机报在第一时间为受众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报纸是读者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一份报纸,向受众传播的不仅是新闻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一种"温度"。报纸通过新闻人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观照角度和情感态度,或隐或显地在向受众传达着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性温度、一种舆论导向。虽然新闻报道历来强调客观,但"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选择什么样的报道角度"来进行客观报道,这是记者和编辑都不可避免地要作岀的选择。不一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事件报道与新闻的传播效益具有紧密的联系。新闻报道的优秀与否决定着受众的接受效果。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报道质量,本文展开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新闻工作者的编辑意识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工作者的编辑意识的提升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希望能够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开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刘晓来  李劭强 《传媒》2021,(5):77-79
应对包括疫情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需要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性.新闻舆论的"四力"构建是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的根基.其具体路径包括:在议程精确设置中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在事件深度报道中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在受众黏性增加中扩散新闻舆论传播力;在共识有效构建中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