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0·1在叙述句里,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有时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指物,一个是指人。通常把这种句子称为双宾语句,指物的为直接宾语,指人的为间接宾语。构成这类句子的词序一般是“名施+动+名受1+名受2”。被认为双宾语句的通常有下列一些类型的句子: A:我送给小王一本书  相似文献   

2.
第二章、叙述句叙述句是古汉语各类句式中数量多、变化大的一类.所谓叙述句就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的句子.古汉语叙述句的一般结构方式与现代汉语相同.例如:  相似文献   

3.
索绪尔语言学中,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保证了一串语音链或语符列(通常所说的句子),同时在横向和纵向上构造出一个立体、动态和开放的结构体系,它是句子得以被理解的基础.文本和句子是同构的,这一结构体系同样是文本得以被理解的基础.具有不同"视阈"的创作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创作和阅读活动促成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理解旬意,是指了解句子叙述的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句意,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联系上下文,这就是"句不离文"的意思。理解句意常见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抓关健何语理解句意。一般的叙述句、描写句都反映了  相似文献   

5.
石修堂  杨瑛 《商洛学院学报》2012,26(4):57-59,84
It-句型包括由"非指代性it"作形式主语的三种句子。依据功能语法主-述位理论可知,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这类句子的主位-述位结合都构成如此信息结构:"方向+细节"或"态度+现象";通过调查,再结合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已有成果,发现这一句型实际上是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体现着西方人思维方式之特征。  相似文献   

6.
衔接手段能将文本与一些毫无相关性的句子组合区分开来。但衔接对翻译能造成很大的挑战,因为原文中一些体现衔接的部分会在翻译中丢失(非意义丢失)。本文将介绍衔接的定义,讨论衔接如何构建出文本中的句子关系,这些句子关系在翻译中如何被破坏,以及衔接对翻译造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对于文本教学,惯常做法是从"文本理解"和"写作特色"两个角度入手。笔者试从"句子学习"的角度谈如何在文本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复"句所谓"复"句,是指在文本教学中,提醒督促学生养成复述文中精彩句子的习惯。此事似易,实则常被我们忽视。笔者曾做过相关实验,发现不少学生对文中精彩句子是看在眼前,忘在课后,甚至是"过目即忘",复述文中精彩句子的意识极为淡薄。毋庸置疑,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然而,我  相似文献   

8.
二外日语学习者在接触假名、判断句型、描写句和叙述句等知识点时,对叙述句中自他动词的运用存在很多疑惑。自他动词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掌握其形态、句子结构以及意义上的特征。因此,本文从句子结构以及意义层面着手分析,帮助二外学习者更好地去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文本的基本特征,是将含义隐藏在句子当中,只有当读者读懂了句子,才能读得懂文本的含义。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多语文同行高度重视句子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不少语文教师会让学生收集整理好词好句,只不过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堆砌出一篇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作文,并不是让学生去深刻认识这些好句好在何处。从这个角度讲,在遇到好句时如果不能破译句子的密码,那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苏教版必修四中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一篇名为《咱们小学时期的作文必杀句》的帖子被网络广为转贴,且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这位化名林嫣的发帖人,是一位80后媒体人。她在一天整理东西时偶然翻出一本小时候的作文簿,就把那些曾经得高分的作文中的经典句子摘下来,发到了网络上,如:  相似文献   

11.
衔接理论认为衔接是所有类别语篇的共有特征,是描绘和分析语篇的有效途径。训练听话者准确识别语篇中各种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有助于其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把重点由词汇、句子结构向语篇转移,关注语篇结构、语篇功能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将词汇、句子、段落在语义上联系起来,把握其在语篇中的作用,并根据语境和文化背景推断出语篇的整体意义,把握语篇主旨并获取关键信息,实现对语篇的准确理解。基于衔接理论的听力语篇分析的具体实践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衔接理论有助于听话者更加准确地分析、理解听力语篇,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是研治中古道教史的重要文献,在传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异文,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对此有所整理和考辨,但仍留下了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以《抱朴子内篇校释》所揭举的异文为中心,对其中十五条异文作了考辨,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ports on different underlying structures of the derivative schema of thre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at were considered to be at the trans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derivative schema (action–process–object–schema). The derivative schema is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explicitly transf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unction and its first derivative to the derivative function and the second derivative. This conscious shift of properties of derivatives is differently manifested by the students in the trans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derivative schema and can be considered evidenc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matization of derivative schema. From here we suggest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underlying structures in the constructed schema due to the consciousness in which students u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a function and its derivative.  相似文献   

15.
文本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三种类型,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聚焦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补偿,通过翻译补偿的实际案例阐释信息型文本四个层面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digital writing practices of a Grade Three primary school student as he used an iPad to plan, produce and share digital texts. The case study acknowledges that writing is undergoing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in many classrooms and works to show how a student author has interpreted and produced digital texts with new technologies. In particular, the specific practices, digital materials and literacy concepts will be explicated through analyses of two digital texts created by this author. This focus acknowledges the ways texts can be planned, produced and shared using multiple modes and media. These social practices and the wid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fforded through the flexible and recursive ways students produce text have yet to be fully explored. This paper also extends current understandings about digital writing practices through its examination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nd among multiple apps as an author crafts digital text.  相似文献   

17.
评价理论是马丁和罗斯(Martin&Rose)在韩礼德的人际系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关注语篇中各种可以协商的态度。在评价理论框架内研究语篇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于各种语篇。本文是在评价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来对广告语的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在广告语篇中会大量使用一些有关评价的话语,使之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使消费者认同。  相似文献   

18.
金融衍生产品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是因果辩证关系。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通常伴随着较大的经济、金融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危机期间人们更需要金融衍生产品来管理和规避风险。尽管金融衍生产品有助于分散和转化风险,但如果不对其加以适当监管的话,金融衍生产品也可以引发系统性风险,在危机中起到扩散和放大风险的作用。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必须在创新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采取阶段性开放新产品的投资范围,设立有效地中央清算系统等措施,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大学经营诱发的衍生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规律做了初步探究。大学经营中伴随着特异的经济外部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具有的强大现金流而导致的经营资源凝聚效用。而且,由于大学在经营机制上存在着制度的漏逸、文化需求的共谋、知识演替的受容、母校情结和角色扎堆、科技文化产业的强化等促进衍生经济圈的诱因,为大学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扩展空间。其中资本流运动是衍生经济圈形成中最为活跃的经营资源演替,是值得广泛研究的学术领域之一。而正向诱导和反向孵化的衍生经济圈形成方式则是大学经营者可以有效利用的实践手法。  相似文献   

20.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