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笔者曾遇到过一类非常特别的学生:无论以哪种方式,哪种语气与他沟通,他都不理不睬;无论他是对是错,事情是否与他有关,他都不予回应,从始至终都不开口。班主任该如何跟这类“不说话”的学生“打交道”呢?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个别学生提出一些难于解答的所谓“牛角尖”问题,使教师常感到棘手。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引导这些学生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此做了分析,提出了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注意”或称“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断地变化转移的,要“集中”并“保持”其注意力,就有必要研究“注意”与“节奏”的关系。不同的阶段“注意”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1—2分钟注意不稳定,学生心理处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4.
朱小燕 《中国德育》2007,2(8):79-79
当过多年的班主任,我成功教育过不少学生,在教育工作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这回“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班上的大洋仗着个子高,力气大,加上脑子活,经常蛮横无理,犯错误。最可气的是,他犯了错误死不认错,任凭怎么耐心说教,即使在事实面前他还是百般抵赖。是可忍孰不可忍。年轻气盛的我真想动手揍他一顿。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遇到而又普遍感到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作为弱势群体的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越积越多,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极易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个化学学科的教育者,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对化学“学困生”实施了以下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教学一线老师的难题,对“双差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可实施起来并不见得有效,主要原因在于对“双差生”打心里就不喜欢,观念很难改变——他是“双差生”,他很让我头痛,他是我的麻烦.正因如此,观念上的偏见是造成“双差生”教育一直用力不少,见效不大。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五忌,注意并做好这五忌,“双差生”教育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称“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两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人们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已有高度认识,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两课”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使“两课”实践教学难以广泛展开。要增强“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研究制约“两课”实践教学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传统教育是“别人的教育”,教师是尊者,是权威,是主动输出知识者;学生是卑者,是服从者,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这种教育建立在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上,把教与学绝对割裂了,把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截然分开了。21世纪的教育应是“自己的教育”,其基本特征和努力方向是:学生角色主体化、教育方式研究化、学习过程终身化、评价标准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从徐特立的外号“徐二叫化”,可以看出他的简朴无私和抵御官场腐朽的诀窍;“徐家外婆”反映出他慈爱宽容的胸怀和学生对他的爱戴;“徐二镂锅”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和作为教育家的凝聚力的来源。他为人恭谦、民主、实干,遇到难事身体力行;他从不用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他学而不厌,不断更新知识,学识渊博。这些都是他办教育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邓江燕 《云南教育》2002,(28):11-12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能都遇到过所谓的“顽童”。小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快速成长发育阶段,言行还具有一定的不可自控性。特别是小男孩,他们好动、爱吵闹,顽皮而又不听劝诫,时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让教师措手不及,搅扰得四下不得安宁。“顽童”往往前事未了,后事又生,而许多老师面对这样的特殊学生,却只能充当“消防员”。“顽童”直接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同时也对班级纪律和学习风气造成一定的影响。对“顽童”的教育成为教师面临的难点问题。我认为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面对“顽童”,教师不能…  相似文献   

11.
转化“学困生”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李镇西老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细致的工作。他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并动员一批优秀教师和他一起教这个班。他告诉老师们:“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们在教这个班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我们想像不到的难题。教书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胡适认为:“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成果累硕的今天,在矫正错误的教学行为,完善教育思想的当下,作为教育领域中永恒而又稳固的三维空间出现了盲点,那就是家长、学生和老师在教育与被教育、他教与自教时出现的“问题”——姑且诊断为“问题家长”、“问题学生”和“问题老师”。在病情蔓延恶化之际,提高认识,唤起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主要来源于其长期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对象的所谓“材”,是个体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孔子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学生的性格,他还注重分析了了解学生的智商,学习的进度,志愿与兴趣,专业特长等各个方面,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人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的变革与“对话”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史峰 《班主任》2007,(4):39-40
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往往能在育人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中这位班主任的“愚”正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而获得的一种教育“智慧”。面对学生的谎言,“疏”远比“堵”更为有效。在育人过程中,“惩恶”不是目的,“扬善”才是根本。位班主任的“愚”并不是真愚,“疏”也不是放任自流,他在班级管理中始终默默关注着那些撒谎的学生,用一种积极的“无为”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起到如此积极的教育效果。当然,“无为”的呈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教师的权威和亲和力而言,也不一定非要等到毕业时才让学生知道教师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6.
武任恒 《职教论坛》2002,(21):57-57
如果说对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是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目的”问题的研究就是关于教育“为什么”的问题。职业教育目的,就是回答职业教育为什么的问题。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的目的,离不开对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和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变化的把握。只有把职业教育放到教育这个大的坐标系上去考虑,我们才不会使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教育活动偏离目标和方向。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人的活动。对这一定义的理解,人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把目光的着眼点放在培养职业所需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张革 《宁夏教育》2005,(3):43-43
“研究性学习”的实行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需要以革新的行动来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更求。改革教师团队的心态和教育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样,倡导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势在必行了。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所谓“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过程,其研究的主题源于学校环境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了新形式的“时事政治”教育,如,带领学生观看了《复兴之路》这部历史政论片。在看片过程中,我们对中学“时事政治”教育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时事政治”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这样使校本教研活动从“教育小现象”抓起,从叙述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和个人反思做起,逐步过渡到以案例研究为主,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高质量”的原则,不盲目攀比,好高骛远。从教学的小事做起,对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深入探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着力解决在…  相似文献   

20.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盛传千古的良训,援引到教育上是否也适用呢?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为学生的不争气而烦恼:自己苦口婆心,学生却还是我行我素,不思悔过。对此,教师不禁摇头叹息:“这些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的一番真心话?我可全是为他们好呀!”教师的“忠言”为何受到了学生的如此冷落呢?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曾遇到这样的事。班上有位学生特别懒散,作业一贯马虎。多次教育,仍是不改。一次,他的课堂作业又是草草了事,年轻气盛的我大为光火,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大发雷霆,并且一怒之下撕了他的作业本。但接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