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诗词是华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小学生像刚升起的太阳,在小学阶段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都有积极意义。而就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培养就成了重点。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2.
李媛 《教师》2010,(10):78-79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马仟骞 《考试周刊》2013,(99):54-54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其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丰富的人文哲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它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本人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是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的名篇佳作,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明显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结合高中古诗词教学实际,总结了几点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这种富有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推荐篇目50首。新教材每册后面都编排了“课外古诗词背诵”,收录了十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每首只配有简单的几行导读提示和一些注解,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阅读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如何让学生将我国优秀的诗文化中那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一代代传诵下去,首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语文教师应努力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古诗词、背古诗词的兴趣。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古诗词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价值起步,引发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89):49-5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一代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属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初中阶段学好古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当代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然而在初中语文阶段,教学局限于教材,重积累轻赏析,学生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以至于无法真正走进古诗词,无法体味其魅力。针对以上困境,引入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基本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其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这就造成古诗词教学的恶性循环。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多诗词流传千古,哺育一代代人健康成长,学习古诗词,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是古典文学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2.
王朵红 《新疆教育》2012,(5):123-124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笔者想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不学诗,无以言。"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大量优美的诗作。中国的古诗词不仅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骚客,还陶冶了后人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灵魂、拓展了我们见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必须充分把握诗词的特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审美体验,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各种方法展开探讨,以期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初中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培养其民族素养,沉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不学诗,无以言."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大量优美的诗作.中国的古诗词不仅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骚客,还陶冶了后人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灵魂、拓展了我们见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必须充分把握诗词的特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审美体验,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各种方法展开探讨,以期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初中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培养其民族素养,沉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是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特别记忆力,引导学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  相似文献   

16.
王芳 《语文天地》2012,(16):44-46
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诗歌感情真挚,词藻耐人寻味。诗歌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呢?一、了解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文学作品是作者经历与思想感情的外现,所以赏诗需要知人论世。例如,赏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多数学生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总认为词中所言之"愁",就是一个妇人独处之闲愁,没有对国家民族命运进行思考。这是一个理解方面的误区,这是因不了解李清照其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老师应该重视日常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凝聚在诗词歌赋里面的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增强语感,触发情绪,感悟一代代诗人风格不同、意蕴各异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A1):61-62
新形势下,古诗词属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璀璨明珠",中学阶段当中,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还可以针对怎么样教和怎么学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古诗词就像一杯陈酿的佳酿,滋润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像一枚磁铁,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初中教材当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才形成的基座。培养初中学生对语文古诗词的兴趣和敏感力,也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重视基于阅读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可以为诗词教学探究一个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犹如水中宝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古诗词中既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古诗词教学非常重要,尤其是古诗词的朗读,是重中之重。如何通过古诗词诵读教学,让我们接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熏陶及感染,继承发扬古诗词的美,将现代意识与古典美交汇融合,还须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阅读对于高年级视障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困难。为此,可在结合盲校学生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引入古诗词教学之中,既可以借其引导学生品鉴古诗词的内涵,加强古诗词诵读,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背景,从而使学生走近古诗词、亲近古诗词,最终达成提升盲校高年级视障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信息技术运用于盲校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为视障学生埋下了热爱古诗词学习的种子,使古典诗词在学生心中不断生根发芽,达到了提升盲校高年级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