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曼 《江西教育》2023,(43):34-36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理解美术及其发展概况,是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欣赏·评述”课程的意义出发,阐释了笔者对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理解,并从实际教学中罗列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将美术欣赏课变成师生互动、情感交流、艺术思维碰撞的场域,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2.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促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以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评价能力,从而开拓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审美价值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论述,使得作品深层次的美得到挖掘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美术文化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美术欣赏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探讨的是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的比较欣赏法。  相似文献   

4.
美术欣赏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美术欣赏水平是学生审美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要帮助学生认识美术欣赏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注重从品质塑造、学科基础性、生活审美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美术欣赏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美术欣赏水平是学生审美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要帮助学生认识美术欣赏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注重从品质塑造、学科基础性、生活审美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利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评论,提倡用多意理解作品等方法发掘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注重审美教育,使美术欣赏教学能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展。  相似文献   

7.
所谓“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7-9年级)》认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陶冶高尚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一、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目的要求欣赏·评述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部分,其教学目的与美术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具有美术教学的共性。通过欣赏·评述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与美术教学其他课型比较,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又具有它的独特性。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美术作品为客体,教师为桥梁,使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  相似文献   

9.
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感性层面,方法和形式也不够丰富,笔者认为应该尝试运用七种方法来拓展欣赏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论美术课的欣赏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 ,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 ,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 ,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 ,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 ,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 ,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2.
审美形式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本从分析其对“审美形式”一词的特殊规定性入手,探讨马尔库塞对学艺术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观点,并试图纠正学界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和特征,先著在《词洁》中提出的“洁”同样属于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范畴。先著所谓的“洁”主要体现在词调、词的韵律以及语句的锤炼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洁”的内在核心,而“雅洁”和“才高情真”则是“洁”在更高层面的要求。文章采用分析法着重探讨“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先著的词学思想和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14.
尤三姐是《红楼梦》中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本文从崇高、悲剧、眩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人物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内审美是相对于建立在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以耳目视听为媒介的感官型审美的内在精神型审美。它包括在宗教或功夫密修中的内景呈现,内视、内照、内乐;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由人生修养中的"无美而乐"所形成的无对象无形式的精神悦乐和静逸型的人生境界内审美。内审美跟文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联系与区别,境界审美与其他内审美的联系与区别,都将展示审美的另一世界的奥秘。内审美"是立足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在其词作中,频频使用“瘦”字。本文从人格比照、生命体验、时代审美印记 3个方面,论述了李清照运用“瘦”字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自俗,即“通俗性”,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促成的:首先,儒家长期以来观风俗、察民情的政治观以及“尚质抑文”的文艺观对自居易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自居易的美学观念也受到了中唐市井文化发展与文化世俗化趋势的影响。第三,自居易本人非常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注使他在创作时有意识地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心理距离”说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了“心理距离”说的错误根源,结合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论述了美感源于现实生活、美感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伤的源泉、是培育美感的沃壤的道理,并对导致当代“心理距离”说者陷入理论误区的玩赏、欣赏、观照三个被混淆的概念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0.
艺术自律观念滥觞于康德。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并非只是持艺术的形式存在而不及其他;相反,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彰显“意志自律”与“审美自律”的内在关联。本文考察康德审美自律思想的辩证色彩,并对艺术自律观念的发展沿革作出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