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建忠作为楚辞学领域的“当代楚辞研究”名评论家,坚持“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的前后并进和相互推动。其“本体研究”往往选择某些历史疑案予以考核,显示出慎审翔实的功力和独具的眼光。其“史学研究”的特点为:“当代性”研究重点的确立;“当代楚辞学研究”总体格局的形成;在“学研究”上注重研究“个性”、“方法特点”的把握;重视“信息”,并力求从“史”的发展上驾驭“动态”。  相似文献   

2.
“教师”与“研究”联系在一起,发生着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手段,再到研究主体的艰难转换。“教师研究”不同于“经验总结”,有别于“行动研究”,也不必采用“探究”、“研究型实践”等等“代名词”,它意味着对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机器”的挑战,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开始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总是在听故事中长大,人长大后又给自己的小孩讲故事;就人类整体而言,“叙事”是人类早期的话语形式,“叙事”尤其是诗歌叙事、寓言叙事成为理解世界和谈论世界的优先采用的方式。人类历史上广泛使用的神话、史诗、民间故事、叙事诗、占卜与科学事件等等莫不以“叙事”为基本的形式。“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 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开始追求“抽象”和“概括”,这导致了近代学术研究包括教育研究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集体遗忘和集体轻慢,“叙事”只被保留在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法国学派视为“影响研究”学派,将“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等同起来。现在看来,“法国学派”的方法是“传播研究”而不是“影响研究”,我们有必要将“传播研究”从“影响研究”中剥离出来,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比较学研究加以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传播研究”的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它的意义和价值,使“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互有分工而又相互补充,使我们对比较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划分更为科学化,在研究实践上也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略论后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研究的正向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情境性”、“个体性”、“建构性”、“价值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后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研究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人员群体化、研究场所情境化和研究问题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长期以来,排斥和非难它的学者多半认为“影响研究”表现出的偏颇是只研究文学与文学间的外在关系,而失去了对作品内在的美学价值的判断。本文认为由法国学派开创的“影响研究”方法之所以引起不断争论的原因是对“影响”的界定不严密,实际上“影响研究”是研究“影响”,而“接受研究”和“传播研究”是研究“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凯里学院学报》第30卷第4期开辟有“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学法学研究”、“苗侗文化研究”、“文化艺术研究”、“城镇化建设研究”、“经济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体育学研究”、“图书馆学博物馆学研究”、“档案学编辑学研究”等栏目.本期所发表的论文,有的是对学科前沿的探索,有的是对学术焦点的探讨,有的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各有专攻,异彩纷呈.本期学报,我们特别对下列论文进行推荐和导读.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云南电大学报》2013,(1):92-92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开设的主要栏目有“远程教育研究”、“教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管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本刊实行开放式办刊,热忱欢迎校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对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论文优先录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校本研究”已被视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之依托。校本研究,还有某些形式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之类,有时也指“教师研究”或“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但“校本研究”是否可归结为“教师研究”,还不清楚。不过,“研究型教师”或“教师即研究者”,当前不仅指一种教师类型,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高价位价值导向和目标,所以,这里就含义比较明确的“教师研究”(这里的“教师”单复数均可)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建忠作为楚辞学领域的“当代楚辞研究”著名评论家,坚持“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的前后并进和相互推动。其“本体研究”往往选择某些历史疑案予以考核,显示出慎审翔实的功力和独具的眼光。其“史学研究”的特点为:“当代性”研究重点的确立;“当代楚辞学研究”总体格局的形成;在“学者研究”上注重研究“个性”、“方法特点”的把握;重视“信息”,并力求从“史”的发展上驾驭“动态”。  相似文献   

11.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 ,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 ,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 ,都应当是“真”问题。任何真正“好的”教育研究 ,都必须既是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之过程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也是研究者自身生命运动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20多年里,现代文学研究中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时段的拓展,即突破“传统”的现代文学32年的研究格局,使原先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这种变化,其实凸显出了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史观、研究对象和格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调整的迫切要求,并使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出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说服"到"启发":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写作和教育学的诗化写作是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传统教育写作追求“以理服人”,“解决”他人的问题,教育学的诗化写作追求“以思启人”,意在唤起问题。从“说服”到“启发”,不仅意味着教育学话语品质的转向,也意味着教育学生存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怎么都行”——学校改革研究的后现代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改革研究的“方法中心”的科学主义取向,使它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尴尬。后现代思想对“方法中心”的否定给教育改革研究带来了广阔的选择道路。学校改革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追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而不是发现普适的“规律性”,所以它取“问题中心”,在方法上“怎么都行”。这一后现代视角将促使教育研究走向学校生活,走向平民化,而叙事研究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病”、“疾”、“困”、“烦”、“患”、“将”、“携”、“带”和“摭”、“拾”、“掇”三组常用同义词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认为“病”组均有“疾病”义;“将”组均有“携带”义;“摭”组均有“拾取”义;且各组都有其自己的历时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日渐兴起,“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案例研究”等思想和做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学们应用于教育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生活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学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7.
课题研究之事,需要凭借“研究方法”之“器”才得以完成。研究方法是课题研究得以展开的支持性扳手,其标准体现为研究内容的适合性、研究对象的适切性和研究条件的适宜性。这种合适性标准体现在具体的方法实践中,又需要结合具体的方法类别,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加以细化思考。在此基础上,课题研究方法还需进一步“具体化”,这就要把握具体可“见”和具体可“鉴”这两个原则,以实现后续研究的可落地、可实施。  相似文献   

18.
笔孤陋寡闻,偶从散乱资料的字行里发现“草根式研究”或“草根研究模式”的字眼,不由心头一亮,虽吃不透“草根”之出处和其确切的含义,却已经充满奇思妙想,暗暗称赞“草根”之提法,实在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应当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疲”、“倦”、“困”、“极”、“劳”和“差”、“别”、“异”、“殊”、“觉”、“乖”二组同义词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