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对当今语文界具有较大影响的"语感中心说"进行检讨.指出其主张的语感之"语"为"言语之语"而非"语言之语",有失于片面.认为语感之"语"应并包两个层面:语言之语和言语之语.语感包含三种意义指向:基础语感;体式语感;语境语感.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人的语感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指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我称它"英语优越感",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对英语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意识.英语语感的建立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其实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辨清语言知识的内涵、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最需要的语言知识是“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其往往以语感和语识为表征。语言知识的基本教学策略有:体验、训练、案例分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非自然语感语言与母语者使用的语言的差异性分析对外汉语教师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际时使用的语言(本文称为“对外汉语教师的非自然语感语言”)和他们与母语者交际时使用的语言有一些差别,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1.“高就低”性:教师的非自然语感语言是教师较高的目的语水平去迁就、照顾第二语言学习者较低的目的语水平的结果,因此具有“高就低”的特点。2.可变性:非自然语感语言会因教师的不同背景、谈话对象的目的语水平、交际角色与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的变化而发生变化。3.非示范性:对外汉语教师的“非自然语感语言”可以…  相似文献   

5.
语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表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加强语教育中的语感教学,构建培养语感的教学实践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言语形式感",领悟、内化言语形式的过程就是吸收语感、发展语感能力的过程,也是实现语感迁移、使其充满创造性的前提和关颊庖舱枪湃讼暗糜锔械幕就揪逗头椒?语感教学所凭语识亦皆蕴含于言语形式之中.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务必立足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7.
学语文,就是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要引导学生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培养他们的语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什么是语感?语感指的就是学生一看到文字,就有一种语言直觉性,能有一种感知语言、领悟语言的能力。拥有好语感的学生在学语言、用语言时,对语言会有着正确、丰富、独特的感受。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以"读"为本,积淀语"情";以"品"为主,积淀语"素";以"背"为梁,积淀语库;以"境"为托,积淀语感。在语文教学中,依托这"四重"积淀,重重深入,赋予语言美的韵律!  相似文献   

8.
孙兆霞 《考试周刊》2022,(9):123-126
语篇分析是学生掌握阅读技能与技巧的重要原则,是培养学生高阶认知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结合语篇分析的特征,从标题解读出发,分析结构框架、归纳段意、衔接要点和迁移回应,引领学生在通读语篇中把握主题意识,在多元解读文本中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水准.语篇分析运用于阅读引导利于培养学生敏锐语感意识,提升学生英语表达综合运用技能.  相似文献   

9.
张宝花 《考试周刊》2008,3(5):69-70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语感对于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必须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会随着语言实践和语言积累的产生并发展,教师要认识到语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方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加强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话语标记语是英语口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在不同语言层面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熟练运用各类话语标记语可以使学生增强中西方文化对比意识,逐步接近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文化特征,具备良好的语感、语言直觉和一种语言生成转换的能力,恰当得体地与他人交流沟通,提高交际效果和口语表达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语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自古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不同观点归纳起来即两点:一、语言是心智的,一部分是本能、是天生的;二、语言亦属于行为范畴,是刺激反应的结果,是习得的或养成的。理论研究证明语感具有层级性,实证研究证明二语习得范畴下的语感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获得。  相似文献   

12.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学语言之于第二语言习得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在其他学科中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它既作为学习者的目标语,同时又是教师教授语言的媒介。因而就要分析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归纳提出了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关注,更好的发挥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感作为人把握语言的主要方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和语言学习效果的优劣。本就语感和它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语言学习的任务与语感的关系;设计语感教学,培养语感能力3个方面的问题比较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不同语言间既存在个性特征,也存在共性特征,语言的共性是形成中介语的基础之一。语言共性源于语言产生的基础,这种共性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二语习得中的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研究较多,其实,目的语对母语也会有影响,即目的语对母语的逆迁移,但目前对此语言现象的关注不足。这里主要讨论了这种语言现象及其三种具体表现类型,即词汇逆迁移,句法逆迁移,语用逆迁移,这三种表现类型能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者的一些语言变化,进而为新形势下汉语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它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列举分析了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上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并指出语言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历史上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不同理解,本文着重讨论了外语教学的四种常见方法,提出语言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人们如何看待语言,将如何教授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都必须依靠课堂语言。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及其运用的质量,决定了学生自信的建立、潜能的发挥。对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教师对课堂评价语言应用的意识,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内化语言和外化语言是生成语法理论体系中相当重要的概念,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内外化语言是可以厘清的,而且对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内外化语言可以对接,翻译就是很好的例证。如果内外化语言可以对接的设想成立,那么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就可以实现有效互动,同时可以加深对语言习得等问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