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了丰厚的遗产,并不断探索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向和价值。面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第二个奥运周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本文基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对北京冬奥会周期内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使命及其新方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世界公民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奥运观和体育观,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2.
何荣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02-1304
分析申奥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和巨大影响,阐释如何借奥运契机,弘扬中国文化,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青奥会: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再诠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奥运会”与奥林匹克精神渐行渐远的背景下,“青奥会”秉承奥林匹克的大旗跃人了世人的眼帘。“青奥会”柔和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致力于服务于世界青年群体,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服务于人类“公益”。一百余年前“奥运会”怀揣美好的愿景走向历史的舞台,在现实的碰撞中奥运会渐行渐远,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身体成为“功利”的奴隶。今天,青奥会作为奥运的弥补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复归形式,面临着一个新的碰撞:“公益”与“功利”的对立;“商业化”的对立与统一;高运动水平赛事与药物滥用:不可回避的话题;“多元”与“一元”——“先天不足”:“青奥会”项目设置的严重“西方中心化”。  相似文献   

4.
论广州亚运会对广东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对奥运会、亚运会这样重大体育竞赛的独特功能与化内涵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实际,从“奥运经济”看“亚运经济”、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丰富“广东人精神”、代表“先进化的前进方向,,与促进广东化大省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2010广州亚运会对广东经济、社会和化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的“注重和谐,身心协调”、“积极入世,精忠报国”、“人伦纲常,等级森严”折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冲突和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伦理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旧中国曾先后三次出席奥运会,均无功而返,但当时的新闻界却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上海《申报》是解放前我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商业报刊,也是对奥运报道着力甚多的报刊之一.解放前《申报》的奥运报道具有如下特点:报道体现了国人的鲜明立场和倾向、报道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时效性增强有赖于电子技术的运用、报道业务不断提高、新闻图片的使用为报道增色.《申报》通过奥运报道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和奥林匹克精神,开阔国人视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对于促进我国社会进步、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相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无形的精神遗产更为持久和珍贵。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通过改善我们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弘扬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同时也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后奥运时期,有必要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将奥林匹克精神内化为国人的思想与行为理念,利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的传承与发扬北京奥运会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论述奥林匹克精神本质和南京青奥会文化教育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后青奥会时期我国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持续发展的思路。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不应随着青奥会的闭幕而结束,在后青奥会时期,要不断增强奥运精神与奥运理想的普适性,继续发挥奥林匹克运动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从古代到现代、从奥林匹亚到整个世界,奥林匹克伦理精神一直处于培育、继承和超越过程之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对古代奥运伦理精神的继承,更是对古代奥运伦理精神的超越。北京奥运会具有特殊的伦理意义,将会以其道德至上、天人合一、善邻怀远、人民为本等伦理智慧提升奥林匹克伦理精神的境界,实现奥林匹克伦理精神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会徽 :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 ,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 ,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 ,和谐生动 ,充满运动感 ,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 ,携手共创新世纪 ;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口号 :“新北京 ,新奥运”  有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北京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 ,将以崭新的、多姿多彩的面貌进入新世纪 ,她将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全世界的体育健儿和各界朋友 ,共同参与奥运盛会。历经百年沧桑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拥有世界人口 1/5的中国举办 ,将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  相似文献   

11.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项重大的竞技体育运动盛会,是当今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全球性社会文化活动,其所体现出的奥运精神不断激励和带动着科技和社会向前发展。博士生创新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奥林匹克精神引领和激发着青年博士生的创新精神。青年博士生创新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完全融合之日,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跻身世界前列之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体育文化特征和奥林匹克精神要旨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运动形式方面存在冲突;我国体育文化中的“至善”、“修身正心”、“大同”、“自强不息”等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和“更高、更快、更强”具有一致性,提出:我国体育文化应与奥林匹克精神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3.
论举办奥运会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又促进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它与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精神、与北京市提出的奥运战略规划及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我们通过举办奥运会,不仅要展现中国的魅力风采,推动中国进入健康和谐、道德有序、富强繁荣的文明社会;更要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真正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顾拜旦有多维、复杂的新“奥林匹亚”愿景,阐释顾拜旦思想的研究中鲜见挖掘、呈现其奥运城市思想的成果。研究对顾拜旦自传、著作、讲稿、信函及部分国际奥委会官方资料进行回溯与梳理,从“毕生心血:奥运与城市结缘”“重要场域:奥运空间的构建”“流转机遇:遗产为城市共享”及“遗世圣域:乌托比亚的困境”四方面解读顾拜旦基于奥林匹克主义之上的奥运城市思想,还原其新“奥林匹亚”之梦,并结合当下奥林匹克发展实际进行反思,借此为奥林匹克史的丰富增添视角独特的补充,也为奥林匹克改革、奥运城市办赛和发展及北京持久释放双奥之城魅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运用访谈和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晋南地区农民的奥运情怀和心结进行认知研究,着重从五个方面入手阐释其深层缘由,旨在促成中国农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度领会以及对奥运事业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申办与筹备奥运的进程中,奥林匹克文化正逐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渗透,并且丰富着自身内涵.北京奥运的举办,不仅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呈现于世界舞台,同时必将促进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在探讨奥林匹克尊严内涵、奥运会与奥林匹克尊严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伦敦奥运会的结束并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终止,争议与批评过后,正视那些奥运赛场上的"无独偶有现象",审视那些违背奥运精神与伤害奥林匹克尊严的行为,爆发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呐喊声——请为那闪耀着人类智慧、最伟大的奥林匹克留下更多的尊严!旨在为奥林匹克尊严进行申辩。  相似文献   

18.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中的专家发言报告,围绕该次论坛议题进行综述,梳理了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学界关注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主题,包括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好的未来更团结,奥林匹克教育多元化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逐步系统化,为之后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体育学院搭建了世界一流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平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肩负着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自成立以来,全面承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任务,积极推动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联系,持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新路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08年8月5日-7日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了北京奥运会之前以奥运为主题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奥林匹克学术大会”。本次学术大会由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和首都体育学院联合举办,主题是“奥林匹克的学术发展趋势与展望”。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庞德先生,国际奥林匹克史学会主席卡尔兰纳兹先生、国际奥林匹克中心主任巴尼先生等10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和来自五大洲的80多位奥林匹克专家和学者云集一堂。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北京奥运,把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对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以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这是北京奥运对于奥运精神的进一步彰显,使奥运精神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精神以其特有的功能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