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课的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少地区的一线体育教师对“课课练”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出现一些效果不良“课课练”的现象。“条件作业法”是指在教体育课教学中,为掌握某一动作而设置的一定的作业条件,并把动作限定在一定的规格上,学生按照这种条件练习能够比较顺利地达到某一动作的要求。据此,本文以篮球课教学来说明“条件作业法”在“课课练”中的运用,利用“条件作业法”将体能练习(课课练)与篮球技术教学有效结合,旨在为一线体育教师进行构建条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何春毅 《体育师友》2012,35(5):29-31
摘要:发展柔韧性素质能扩大学生的运动幅度,增强身体灵巧性,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课课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量与强度的柔韧练习,并采取“课外练”和“天天练”,让学生通过时间的积累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  相似文献   

3.
倪云雅 《体育教学》2013,(12):34-35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生长点。“课课练”以其独特的锻炼价值再次回归体育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着眼于常态化课堂教学,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课型下的“课课练”设计、趣味化“课课练”形式以及科学搭配“课课练”内容,从而提炼总结初中女生体育课实施“课课练”的策略,体现了“课课练”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操作性强,效果好,值得教育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生“自喊自练”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自喊自练” ,即在体育课教学中 ,学生一边自己喊口令 ,一边做练习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课堂组织人数的多少 ,又可分为全班的“自喊自练” ,小组的“自喊自练” ,一个人的“自喊自练”三种。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进度、目标、任务 ,灵活使用。一、“自喊自练”的教学步骤与运用(一)步骤1 灌输常用的口令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口令的教学 ,并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口令的喊法。2 选择恰当的教材 ,认真备课“自喊自练”并不是适合所有教材 ,所以 ,教师应选材备课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3 寓口令教学于教材学习之中在新授课开始 ,就…  相似文献   

5.
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为提高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强化学生个人以“思”为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与探索以“思”统学、以“思”助练、以“思”促赛、以“思”主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体现在系统化的教学过程、真实化的教学设计、专项化的教学方式,其特征表现为聚焦“学、练、赛”三者的有机结合和整体运动能力的形成,注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进行具有深度的体育教学,强调以“赛”为核心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践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分解与转换、内容的重构与升级、方法和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改进。针对当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路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定位体育教学目标的应然价值;对“学、练、赛”各环节进行针对性设计;动态调整“学、练、赛”整体结构;选择适宜学生的“学、练、赛”教学流程;将表现性评价作为实现“学、练、赛”一体化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7.
“讲练工程”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到‘讲练工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讲练工程”的全过程。一、“讲统工程”中启发性的“讲”“新练工程”的“讲”有别于传统教学习惯的“讲”,它“必须遵循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原则,重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内部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像《学记》上所讲的,在教学中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进行启发式教学,实行启发性的“讲”我国儒家教学传统,一直很重视教学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正> 多少年来,“精讲多练”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有效地限制了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广大体育教师也都自觉地按照“精讲多练”的要求,去组织体育课教学,并将此精神作为衡量课的依据之一。“精讲多练”曾对提高我国体育课教学质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精讲多练”,就不难发现这个术语的含意本身有一定的弊病,已不符合现代教育对讲与练的要求。笔者认为,在“精讲”与“多练”的同时,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课课练"回归的势头挺劲,从《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近两年刊出的文章就可以读出此信息。比如吴键老师的《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毛振明老师的《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李京诚老师的《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党林秀的《重提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等,从标题就可以清晰体现。专家学者的引导,一线老师也开始进行“课课练”的一些实践研究。本文拟在“课课练”强势回归时,谈几点“可能”,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0.
小学高年级学生体育课"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志  窦美婷 《体育学刊》2004,11(6):105-107
探索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以学生自练、议练、创练为一体的体育课“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目的“课课练”是在体育课中用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良好手段。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对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简单易行的动作练习所组成。初中学生的“课课练”,必须适合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在这阶段,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较早于其它系统,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较快,动作反应迅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有利时机。因此,我们在初中学生的“课课练”中,进行了如何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迅速提高速度素质和促进其它素质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体育教学囿于教师的“教”,忽视或轻视学生的“学”和“练”,形成教学上的单线活动,致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仅停留在“我已学过了”的基础上。那末,怎样发挥学生自觉“学”与“练”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除在教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外,学习内容的确立、选择、搭配同样举足轻重。为此,进行了教材过关后“多项任选”教学尝试。多项任选即学生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实践证明,“课课练”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系统、科学地安排“课课练”,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不断地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素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有效地落实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形成条件反射后,能促使学生利用“想功”(即头脑里产生对运动表象的回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以言语指导学生掌握技术是长期以来普遍的形式。有时教师也采取让学生通过直观、模仿、尝试等方式来掌握技术,把学生引入“只练不想”之中,容易造成学生“只练不想”,形成学生学习技术与语文能力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提出的“精讲多练”,对当时提高我国体育课的质量和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教学也在向“三个而向”方向飞跃前进,但至今“精讲多练”还被部分体育教学工作者认为是不易之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连续10年对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课课练”的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课课练”不但可行性强,而且对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效果,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站立式起跑是小学的教材,中长跑起跑一般都采用站立式起跑,而自然站立式起跑在球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事。站立式起跑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起跑姿势和培养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但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训练,全班几十个学生怎么组织,如何做到万马奔腾“活而不乱”呢?怎样才能使三年级学生到六年级学生“百练不厌”,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收到增强体质效果呢?我的教法是:一、掌握教材重点,让动作要领在儿童头脑中深化1.讲解示范采用讲中练、练中讲、讲练结合的办法。教师讲“各——就位”,学生也默念”各就位,教师讲“各就位”动作要领,学生也默念动作要领:“两脚前后开立,前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就“学、练、赛、评”在小学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羽毛球教学中的科学运用能够显著改善教学效果,有效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基于此,文章从以学为本、以练促学、以赛促练、以评统领这几个部分简要阐述“学、练、赛、评”在小学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 体育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而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身体练习来达到的。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为了“多练”,是为了练得得法,练得有效。“精讲”,不等于“少讲”。“少讲”,要求的是数量,而“精讲”,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 《学校体育》在1985年第5期“读者信箱”栏目中,以《怎样看待音乐进课堂和边唱边练?》为题,发表了曹萌、蒋正安、张晶三位同志的信。我仅想就信中提到的体育课能否由学生边唱边练的问题,谈一点意见。从来信中看到,体育课由学生边唱边练,得到了一部分同志的赞赏,同时也有人感到孩子们边唱边练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由此而产生了疑义。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应首先弄清楚一点,那就是唱歌时和体育活动时对于呼吸的要求是否相同。对于唱歌来讲,我是门外汉。但我也知道,凡是唱歌,必须要按照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