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业堂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楼主刘承干鉴于前人“聚而旋散”的教训而建造此楼,除了在客观上深受明清藏书文化传统的影响外,也是与刘承干文化素养休戚相关的。同时,刘承干雄厚的经济基础又为其藏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
文章评述了嘉业藏书楼盛衰的历史原因、刘承干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相似文献   

3.
浙江湖州的刘承干凭着对书籍的热爱和责任感,倾万贯家财于藏书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1940年前后,浙江南浔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嘉业堂藏书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变故:由于日本侵略军铁蹄南下,江南地区的局势一片动荡,又由于家庭矛盾日剧,生活财用日渐匮乏,刘承干无力保护其辛苦所藏,便将其出售,当时日本在华的两大机构——大连满铁株式会社和上海同文书院参与  相似文献   

5.
《故宫珍本丛刊》是由故宫博物院整理编辑,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中选取了一千一百余种珍本图书和一千七百余种清  相似文献   

6.
古籍研究者企盼已久的《嘉业堂抄校本目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由92岁高龄的华东师大古籍所周子美教授编纂整理后,该校出版社已于近日出版问世。 1920年,幼承家学、酷爱读书、买书和藏书的湖州南浔镇巨富刘承干,在他自己家园破土动工,兴建一座规模巨大的堪与宁波  相似文献   

7.
李性忠 《图书馆杂志》2002,21(10):69-72
张元济与刘承干相知相交半个多世纪,张元济在古籍出版上得到了刘承干的无私帮助;而刘承干在成为大藏书家的过程中,张元济也时加援手。两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8.
苏州汪氏艺芸书舍在中国藏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汪文琛、汪士钟父子两代藏书的背景、来源、藏书钤印以及汪士钟开放务实的藏书观念对于珍本文献保存的重要意义,并论及汪士钟藏书散佚的流向。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刘承干与其兴办嘉业堂藏书楼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周长华  孔为民 《图书馆杂志》1998,17(6):33-35,50
众所周知网络上没有传统的实物图书资料,所以网络没有特藏功能。我们知道,特藏是对图书资料实物的收集,而网络和其节点存储的仅是不稳定的电子信息。然而,图书和原稿的特藏仍是网络的特征之一。一些藏书的替代品将出现在网络上:藏书数字化会成为珍本图书及原稿灵活、多变的替代形式,事实上,图书馆员在网上管理珍本图书的技  相似文献   

11.
我的藏书与读书周熠南阳市评选民间十大藏书家,我能列其中,可谓诚惶诚恐,又欣慰无比。我知道,真正的大藏书家,不仅藏书万卷,珍本秘本孤本价值连城,而且,学识过人,文化人格也高尚。像天一阁藏书楼楼主范钦,就堪称中国古代藏书家的翘楚。我冠其名,实大愧焉。然而...  相似文献   

12.
蓬莱籍少将慕湘,是当代作家、藏书家、版本学家,临终前将毕生存藏近4万册文献古籍和部分遗物捐赠桑梓。慕湘藏书中不乏珍本秘籍,其中302部善本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10部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蓬莱政府为其藏书而建的慕湘藏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慕湘遗物中新发现其整理的藏书目录手稿(以下称《目录》),是他文献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通过对慕湘藏书文献价值、《目录》内容、著录体例、提要价值的探讨,分析慕湘的文献研究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私家藏书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到了近代,以霍、杨、丁、陆“四大家”为巨,声名显赫。在四大家之外,还有众多谓之“小藏家”的,他们不显山,不露水,看似普通却藏龙卧虎,所藏之书不乏孤本珍本,常熟赵氏旧山楼就是其中之一。它规模虽小,但所藏精粹颇多,一些名家手写稿本都是海内孤本,还有不少旧抄本也都是十分稀见的。不过,旧山楼并不为时人所知,其藏书秘不示人,当年叶昌炽造访旧山楼,未遇主人,没能见到所藏珍本秘算,因而对其不了解,故称其为“小藏家”。(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七)吴晗先生所撰《江苏藏书家小史》一文中…  相似文献   

14.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钱谦益热衷于藏书,且声名渐高,出现了众多书贾奔赴钱谦益之门的前所未有的盛况。这些书贾带来大量珍本、秘本,为钱谦益成为当时最大的藏书家做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章程 《兰台世界》2007,(12S):60-62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浔丝商巨富中“四象”、“八牛”之称在民间以至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其资产总额之大足抵清政府年财政收入。“四象”、“八牛”财富有两个鲜明的流向:一是革命,二是藏书。这构成了南浔传统中两条纽结在一起的不可分离的血脉,亦文亦武,丹心侠骨与温柔敦厚,慷慨激昂与浸润书卷。前者的俊杰是张静江和庞青城,后者的代表是刘承干和蒋汝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17.
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清末著名四大藏书楼之一。后归安陆氏宋楼与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相继毁散,四家递减为二,遂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获“南瞿北杨”之誉。经杨氏几代近百年苦心经营,海源阁藏书遂蔚为大观。一时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据杨绍和手订《楹书隅录》及江建霞刻《海源阁藏书目》统计,海百百源阁藏书普通版本经史子集四部,共约3236种,计28。83万余卷。宋之珍本达464种,计1。132万卷。其中最精者为四经四史,即《毛诗》郑注、《礼记》郑注、《仪礼》郑注、《周礼》郑注四经和《前汉书》、《后汉书》、《史记》与《三国志》…  相似文献   

18.
驰名中外的聊城扬氏海源阁藏书的下落.始终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书信总单”、《中国版刻图录》、《楹书隅录初编》及《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的目录为依据.对照说明了当时风传海源残阁所藏二十三种宋元珍本售于日本人的不实传闻。  相似文献   

19.
泰华楼是广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古代私人藏书楼,由近代学者李文田建于清代光绪初年,与当时广州一些学者的私人书斋所不同的是,泰华楼采用了模仿江南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并且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藏书楼专用文物.泰华楼的藏书以清代禁毁的明代人文集和西北地理史籍最具特色,虽然大部分今天已难觅踪迹,但是从近代的三种藏书纪事诗中,仍然可以看到泰华楼藏书的面貌.泰华楼所藏劫余书籍,大部分归入各大图书馆中,文章对其中部分珍本也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20.
1956年夏,苏联科学院主常团通过了把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全世界著名的歌德图书馆的藏书送还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歌德图书馆现共收藏着30万册以上各种欧洲和东方语言的最丰富的图书和期刊、1,680种最古老的珍本图书和5,828份手稿,以上所谈的藏书已被全部寄到歌德城。歌德图书馆是欧洲最老的图书馆之一,建于1647年,最早期图书馆是属于公爵家族代表的一个私人图书馆,馆址在弗利旦施坦堡。到十九世纪中叶图书馆的收藏才补充成为全面的图书馆,但在继续补充的图书中,所得到的仅只限于人文学方面的图书。图书馆中最珍贵的收藏是古代印本书(十五世纪印本书籍),其中有谷腾堡印刷所印的"天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