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新京报》报道,四川省芦山县"4·20"7.0级地震发生后,全国不少地方的学校都组织学生捐款奉献爱心。4月23日,在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了"如果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  相似文献   

2.
邓闽军 《教育》2013,(13):5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近日在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对此,其中一所初中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学校并没有强捐,可能是个别老师的素质问题,"度上掌握不好"。(4月25日《新京报》)在很多地方,捐款人和数量大都喜欢用红纸进行张榜公示。这样做的好处的确是在鼓励爱心之举,但无形中也给一些人带来压力,捐的少面子上过不去,跟风捐款又  相似文献   

3.
芦山地震发生后,不少学校组织了捐款。但很多家长发现,爱心捐款"变了味儿"。捐款成了"爱心绑架",有老师要求孩子"捐红色的钱";而捐款少,有老师罚学生做3倍作业……(4月26日《大河网》)面对灾难,号召学生向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德,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但是,通过登记、点名谈  相似文献   

4.
那天晚上,我刚想睡下,突然听到手机里又进来了一条短信,抬头看墙上的挂钟,时间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这么晚还有谁给我发信息?我忍不住打开手机看个究竟。信息是女儿的班主任老师发来的。这天,女儿学校为“5·12”四川大地震举行了“献爱心”捐款活动.老师要求我们家长回复信息核实孩子的捐款情况。显然。老师不太相信孩子。但是.我还是轻轻地合上了手机,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6.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里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到家长无奈地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就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  相似文献   

7.
有偿补课已呈越演越烈之势,许多学生和家长无奈涉身其中。学生们提高成绩的初衷可能是一样的,但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家长们的心态却不尽相同。心态一:周瑜打黄盖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家长们一致认为,孩子考上大学才是正道。孩子成绩不好,遇到老师要求补课,家长自然正中下怀,反正家里再紧巴也不缺这个钱。既然学生、家长都愿意,老师谁不愿意名利双收?心态二:随波逐流型。有的家长看到那么多老师都在办班,又有那么多学生参加补课,自己的孩子哪有落后的道理,至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绩好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制定良好的家规。家长要宽容而不纵容孩子。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家长要动之以情,管事有度。家长要多赏识少指责。家长教育孩子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家长教育孩子要激发情趣。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靠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更需要家长持之以恒的诱导。  相似文献   

9.
金兰 《家长》2022,(22):18-19
<正>教育,是教师、家长、学生的三方合作,只有三方目标一致,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只有家长与老师配合默契,才能让孩子的成长稳步前进,越来越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牵着孩子的手带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老师就像孩子的第二任家长,带领孩子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长和老师不可或缺,只有当二者形成合力,配合得当,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常有学生逃学之事发生,特别是初中一年级逃学的孩子比较多。孩子逃学,家长恼火,教师也伤脑筋。有些教师诉苦道:“话说得重了点,学生找不见踪影,教师还得承担责任,真是深不得,浅不得,现在的老师真不好当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逃学呢?我带着这个疑问与曾有逃学行为的孩子谈过心。有的孩子说上学没有意思,不爱读书;也有很多逃学的孩子是因为老师让请家长而又不敢跟家长讲,到了学校又不好向老师  相似文献   

11.
对只盯分数的家长重在正确引导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此一般都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但仍有一部分家长过分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只重成才,不重成人,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该读书,忽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及其个性发展,两眼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不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此类家长,辅导员要注重多与其沟通,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多和子女沟通,与孩子交朋友。  相似文献   

12.
杨瑛 《家长》2022,(34):13-14
<正>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似乎都有一个“讨厌”的老师。孩子讨厌老师的理由千奇百怪,有时是因为不喜欢一门学科而讨厌一个老师,有时是因为教师过于严厉、作业留得多而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这些想法都是孩子成长中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家长的开导、学生思想的成熟自然化解。然而,一旦学生与老师产生矛盾,家长就不能坐视不管了,如果师生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觉得不快甚至非常痛苦,老师也有可能因为误解而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纠正人际关系教育误区,避免非健康人际关系造成的悲剧在学生身上发生。孩子是家长的学生,学生是老师的孩子,家长、老师要教育引导孩子、学生处好人际关系,这有利于其做人做学问的成功,也是家长、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网络媒体报道学生伤害同学或老师的案例屡见不鲜,试问:当今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亲师友,习礼仪。"为人学艺先学礼,礼不立,艺从  相似文献   

14.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我当了十五年的班主任,多年实践使我逐渐懂得了,家访工作一定要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性格特点,注意研究家访时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采取适当方法,讲究家访艺术。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但管教不得法,动辄打骂,往往造成孩子在家长面前循规蹈矩,一旦离开家长就“无法无天”。家访时如多讲或只讲学生缺点,家长火冒三丈就会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访问这样的家长,我总是把《班级学生情况记载》带去请家长看(学生不在场),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家长能和老师很好配合。有些学生的父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一致,家访工作就应做到更细致些。几年前,我班有个女生,比较散漫。她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性格爽直。家访时我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让人心灵震撼的文章,一个典型的留学生成长案例。它讲述的是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这些评价后面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孩子的成长状态。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作为一个母亲,我能感受学生和家长的感受,能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心。虽然我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一致公认的“好学生”,从未被老师骂过过火的话或有过对孩子伤害的评价。 作为一个编辑,我热切地希望“美国老师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能被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看一看,读一读,希望它能感动更多的人和引起更多的人思索。 我要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愿我们的老师将这一理念深藏于心中,并时时用不同的言语反馈给我们的孩子,多给他们予肯定、多呵护他们成长中的那颗自尊心;但愿我们的孩子坚信自己,不要被外来的言语摧毁自信,如果有条件,出国走一走,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苏爱秋 《山东教育》2005,(23):81-81
老师和家长,同样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只是老师恐怕要比家长多一份心理负担。因为孩子的危机意识较弱,老师随时担心万一有点儿闪失,如何面对家长?如果家长能体谅老师的这份心,在沟通态度上加以尊重,老师对未来工作也能多一份信心。  相似文献   

18.
宋科 《辽宁教育》2005,(5):25-26
越来越多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越来越难教!”家长也不时抱怨:“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教!一点都不能体会家长的苦心!”是呀,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了,违反校规、顶撞家长、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这一切令老师痛感道德教育的失败。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都  相似文献   

19.
家长忌语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1.“你不听话,我告诉你们老师!”这种语言滥借师威慑服孩子,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隔阂,从而不相信家长的能力。可换成:“你想,你们老师是怎样教你的呢?”  相似文献   

20.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