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所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一方面是由于其理论的先进性、指导性、正确性;另一方面是大众传媒巨大的渗透性、传播的广泛性。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通过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利用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过共产党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扎根并使之本土化,和列宁主义一起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百年党史是一部不断学习、反思、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构建与党史一脉相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从梳理党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沿革中,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党史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深度探讨党史学习教育对深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启示与践行...  相似文献   

4.
张渝 《兰台世界》2013,(22):138-139
<正>一、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1.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蔡和森具有留法经历,在法国期间他阅读、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蔡和森潜心研读了《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数量超过百余部。他悉心研读、翻译了列宁、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的精彩片断与关键性章节。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出版物引导大批革命者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革命道路,革命出版活动锻炼了一批党的领导骨干,马克思主义出版物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使大批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程正民、童庆炳合作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后面简称《研究》)丛书的出版,一下就推出了7卷,详细地展现了中、俄、英、美、法、德、日诸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新形态、新问题.这套丛书,应该说是对20世纪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就、问题的一个总体性的详尽描述、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总结,堪称一部20世纪全景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这样全面性的介绍、大规模的综合研究,在中国自然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更属首创,这真使我们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7.
徐梅 《兰台世界》2013,(22):122-123
<正>任何一种舶来品到中国,都有一个陌生、认识、熟悉,最后被接受、改造、利用、发展,也就是有一个本土化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几经周折,传到中国,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发展中,率先举起大旗的是第一个在中国系统介绍和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索的背景一是近代以来到20世纪20年代,救亡  相似文献   

8.
李军林 《当代传播》2007,6(5):14-18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初步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及他们的学说;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共建党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利用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此,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传媒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影响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追溯这两部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及第一个《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译者郭大力,本文简要介绍了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于1981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迄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了近三十年的历程。经过几代学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版发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这不是简单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国情与实际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加以选择,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墨学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相互契合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提供了土壤。在革命建设时期,墨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我们更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墨学进行改造和提升,使其通过转型体现新的生命力,以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的梳理,着重分析了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精英化的小众传播阶段扩大到一般大众的普及化传播阶段。提出了新时期应充分利用报纸这一工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用形象化、大众化的手段,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全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李秀华 《兰台世界》2007,(10S):57-57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及其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指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道路,而且也包括将马克.巴主义这一外来的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熟悉和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风格来说明与阐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更好的传播与丰富和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康炜 《大观周刊》2012,(18):16-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途径。无论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都得到了高度重视。但目前,大众化却遇到很多困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新华 《兰台世界》2017,(11):93-9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不但是奠基者,还是道路的探索者、道路的开拓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历史元勋、思想大师。在九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毛泽东率先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论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并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和开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定价:39.00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本书作者在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大师的渊源,并分析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创新性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年来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程,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思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中国正面临其基本概念的现实与理论挑战,这一挑战肇因于飞速发展的传播现实与马新观概念体系中“新闻”本体的巨大张力。回应这一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切实路径,是从更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拓展马新观的概念外延,使其概念含义突破传统认识论中的“新闻”限制,跃升至信息传播等广域范畴,通过外延扩容赋予其概念限度以多重性意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更为高阶的指导效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视角并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扩容予以重新检讨,以此尝试提出创新马新观“概念实践”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9.
孙念超 《青年记者》2012,(15):34-35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通俗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建设一支从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20.
赵万书 《大观周刊》2012,(30):22-22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这个命题,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系;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联系体现的尤为突出,反映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