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冷眼冷笔、冷嘲冷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张爱玲小说辛辣地讽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上海冷漠虚伪的家庭人际关系,讽刺了人的种种愚昧、虚荣、冷漠和自私。也讽刺了其他种种可笑的事物。鲁迅的讽刺艺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讽刺艺术属于“有我之境”的讽刺艺术,而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是“无我之境”的冷眼旁观、冷言冷语,然而,在冷静的剖析与无情的讽刺背后隐藏的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张爱玲对芸芸众生有着一副菩萨般慈悲的心肠。  相似文献   

2.
冷眼冷笔、冷嘲冷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张爱玲小说辛辣地讽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上海冷漠虚伪的家庭人际关系,讽刺了人的种种愚昧、虚荣、冷漠和自私,也讽刺了其他种种可笑的事物.鲁迅的讽刺艺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讽刺艺术属于"有我之境"的讽刺艺术,而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是"无我之境"的冷眼旁观、冷言冷语,然而,在冷静的剖析与无情的讽刺背后隐藏的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张爱玲对芸芸众生有着一副菩萨般慈悲的心肠.  相似文献   

3.
萧红,似一朵盛开在东北广袤大地上的白莲,纤尘不染、一生孤独而寂寞,她的小说创作如她本人一样,带有鲜明的东北文化色彩。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萧红小说创作的性别立场。通过小说题材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作者性别立场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点和社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寂寞既是她的气质,也是她的诠释。萧红的寂寞意识决定了她的小说精神特征:童年母题、女性视角、生命主题。本文拟从这三方面来探讨萧红的寂寞意识与其小说精神特征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杰作,由于作者独物垢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部小说呈现出散文化抒情化的艺术体式和寂寞,感伤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 30年历程 ,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 ,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 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 ,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寂寞造就了萧红风格的独特。在隐藏于寂寞这一无形氛围中的个性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之下,萧红的文学创作呈现出较为显明又极具个性化的特征:独特的题材选择与视角切入,有意无意的主题转换;文体意识的淡化和语言风格的诗化;在创作中展现的以多篇小说共同完成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书写对象的塑造,而叙事视角和审视态度则有所改变。萧红的寂寞通过她独有的方式得到了尽情抒写!  相似文献   

9.
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史学评价惊人地类似:一度被打入冷宫,一度又大红大紫;她们的创作也都有“细”和“隔”的特征。通过对这种史学评价的探讨,可以建立一种包容的、个人化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独特不仅在于她的传奇身世,也在于她独特的心境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寂寞。萧红寂寞心态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她的被弃心理,表现为无家情结、家园理想和荒原感。萧红同时具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定势——他意识。萧红敏感、忧郁的诗人气质也是形成其寂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萧红一生跌宕起伏,漂泊至极,她的小说创作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1933年初至1934年6月是她小说创作的早期,在这一阶段中,萧红的小说的独立意识逐渐显露出来,是从一位写手到作家的过程;再者,从1934年6月至1937年9月为其小说创作中期,也是她小说创作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萧红小说逐渐形成了自主品格,有了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最后,从1937年9月至1942年1月为她小说创作后期,这一阶段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发挥到极致,其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沉淀。不同的阶段,萧红小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寂寞的呼兰河边,有一个寂寞的古城,古城里生长着一个寂寞的女孩.女孩“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从呼兰河走出来,在爱的憧憬中成长,在不倦的追求中沉浮,伴着她短暂青春的,是给了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她就是萧红.群星荟萃的三十年代,萧红以独待的风格震动了文坛.虽然,她的小说一度被认为“不像一部小说”而受到冷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萧红的作品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严峻考验,其艺术魅力恰恰表现在“不像一部小说”上——其中有“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一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那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体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3.
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小说的创作亦然。除教育部所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里包含的鲁迅、老舍、冰心、茅盾、巴金、钱钟书外,尚有张恨水、林语堂、郁达夫、丁玲、萧红、张爱玲、庐隐、苏青等,正可谓流派纷呈,繁花似锦。其中,萧红、张爱玲这两位女性作家天分极高,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也非同一般,故在此特意向大家作一推荐。   萧红 (1911~ 1942),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 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逃往北京,入女师大附属中学读书。次年返回家中,同年逃往哈尔滨,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说可以分为三类:讽刺小说,阶级压迫、社会革命小说,家乡、家族、个人小说.它们各有突出特点.视觉思维、拟喻思维、诗化哲学是其小说艺术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态及其人生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现象为主要题材,多写经济婚姻、病态情爱、家庭的不和谐、爱情的不圆满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不幸。相应地,人的意志力量的脆弱、命运的深不可测构成了张爱玲悲观的人生观。她对爱情、婚姻、家庭、人生抱有广大的悲悯,只有苍凉,绝无讽刺。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现代女性作家,她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饱受着凄凉与寂寞,她的许多小说的素材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其创作情节大多是她悲剧人生的写照和体现。本文剖析了萧红的悲剧人格和小说的悲剧意蕴,同时分析了萧红独具蕴味的文体风格,以充分认识这一悲剧并富有才华的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与进程中,张爱玲与萧红是被公认的杰出女性作家,不论是她们富有传奇色彩的坎坷人生,还是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有意远离政治,所以在某一阶段受到人们的冷漠对待,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文学成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步转变思想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张爱玲和萧红的文学作品。本文在地域视角下对张爱玲与萧红的人生与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沦陷区农民在生与死之间挣扎、斗争的悲壮画卷。尤其是小说中塑造了几个鲜活生动的妇女形象,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下层妇女不能承受的身体之痛。这种大胆的身体描写,也使得萧红的这部小说比起同期的各类小说有一种前瞻性的特色。当身体意识越来越多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时,我们就不能不说萧红的创作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9.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这种悲剧意识既源起于她童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与她创作时的心理和情绪也不无关系;体现在作品中,则是环境的悲剧意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和事件的悲剧意识,以及作品的悲剧意识与其"诗化小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充满着讽刺的意味,她挖掘人性中的弱点.讽刺人性中的可笑与荒谬的一面。张爱玲笔下嘲讽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大多数都没有大奸大坏.有的只是“不明白、猥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意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性弱点的揭示;2、抓住表象与心灵的矛盾.以写实的手法从对比中突出讽刺的力量;3、反讽手法的运用;4、语言方面的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