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呐鸥作为上海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追求影像叙述方式。他采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突出镜头感和节奏性,并利用"陌生化"的叙述语言在小说中营造出电影般的场景画面,而这种自觉借用更是体现其"都市性"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小说不仅深受日本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更突出表现在深受当时刚引进的电影文化的影响。在小说与电影的交融中,想象力、心理分析与电影镜像作为美学因素构成了穆时英小说的镜像思维特征,同时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特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刘素 《文教资料》2013,(30):22-24
20世纪初期的好莱坞电影对新感觉派的创作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以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分析新感觉派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借助的电影化想象,以及这些女性的风格模式和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小说受到当时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直接影响。在叙事手法上,它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包括采用内聚焦方式表现自我感觉,带有菲勒斯文化印记的洋场女郎形象的塑造,迷惘空虚的小说结尾,明显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段在叙事技巧上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与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具有新感觉派的风格特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同样的意识流结构,不同的叙述模式;同样的意识流“感觉”,不同的“感觉”层面;同样关注情爱题材,不同的视角与方式。  相似文献   

6.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呈现出独特的"都市风景线",而穆时英作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白眉",他不仅书写了自己的时代感受,也为这道陆离的风景线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新感觉派其他作家对待都市的态度不同,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中呈现出强烈的"都市性"意味——讽、恋并存的矛盾态度,主要体现为蛮狂与皈依的双重意味,在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中,作者既站在城市的道德边缘去审视奔走与流连在都市中麻木的心灵,同时也深入其中,与那些丧失了魂灵的行尸走肉一同欢舞,一同沉迷;此外,穆时英以电影化的叙述手法来进行其行文写作,并力图表现出上海这道独特的"风景线"的创作切入点在文学史上也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为其创作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7.
李木新 《文教资料》2008,(20):16-18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通过对其小说代表作<受戒>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即"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受戒>中,作者为了实现其对"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创作中运用儿童视觉来表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是一份兼容并包的杂志,也是"新感觉派"的重要阵地。穆时英则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在《现代》杂志上共发表十一篇小说,由此出发,可探索穆时英创作上的"南北极"风格及此种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健 《大学时代》2006,(5):24-25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以其独具慧眼的艺术触感,开掘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领地并声名陡起,并在此后的创作中用超前而敏锐的笔触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探索。解放后,施蛰存终止了文学创作而转向其他领域,其作品一度远离文学史。但海内外学术界仍誉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新感觉派大师”。文章试图从叙述技巧的角度解读其早年的经典作品,以期发现小说中富于现实意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收辑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集中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的艺术风格。穆时英的小说主要接受欧美和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包括欧美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试图论析穆时英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叙述结构上的创新,探讨他在小说叙述模式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开拓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新感觉派小说,以新、奇、怪的特点给新学带来了新鲜的感觉。探讨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对正确认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价值、风格、特点具有较大的作用。本从叙事入手,分别从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进入小说的阅读空间,来捕捉并体味这种“新感觉”,从而把握此小说流派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许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根据施蜇存和穆时英、刘呐欧等人的交往,或他的小说中有一些与新感觉派相似的东西,就把他划归为新感觉派。实际上我们纵观施蜇存当年的小说创作,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与新感觉派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施蜇存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不同之点,借此证明两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一书不落窠臼,创造性地从身体审美的角度切入,研究新感觉派的文学文本中对"身体"的书写,并将其上升到生命美学与生命意识层面,带领读者领略中国社会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期身体美学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又有非典型之处,主要表现在“蒙太奇”手法和话语模式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由电影移植到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被称为“文学蒙太奇”,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小说中主要使用的就是文学中非典型的“动态蒙太奇”。从话语模式的角度来看,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点的交互组合,使得小说在平静的文字中蕴藏极大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电影蒙太奇手法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蒙太奇用镜头构建电影,中国古典诗词用意象构建诗歌。蒙太奇方式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在新时期,我们对古典诗词中的蒙太奇手法的体现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关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影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独立地走完了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历程.尤其当蒙太奇在电影当中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电影这门诉诸视觉的叙事艺术的的确确在艺术领域引起一场不小的变革.作为文学艺术门类中的主要样式——小说,因自身亦是叙事艺术而首当其冲受到电影这一新兴艺术门类的影响.许多小说家从电影所特有的蒙太奇叙事手段及时空转换手法得到启示,并将电影的一些表现技巧运用于小说创作.也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电影银幕造成的新的认识形式和观察方式——特写镜头一类的表现方式或蒙太奇式的叙事结构——有助于小说家创新自己的技巧手段.”与小说相比,虽然电影的视觉形象不如小说的语言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能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然电影艺术也有自己的优势:小说在转换叙述层次表现过去事情时所出现的断裂和缺口在电影中可使用同一背景(空间、音响等)或重复一些场景而填平,使距离得以消除.这也正是电影蒙太奇叙事手段的优越性:即用推、拉、摇、移、甩等摄影机运动方式及淡出、淡入、化、划、切等剪辑技巧处理镜头的连接和段落的转换,按主体创作构思把分散的画面有机组织起来,插入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电影修辞方式,使影片结构严谨,有张有弛,叙事流畅自然,从而增强  相似文献   

18.
依据西方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理论资源,对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进行细读与阐释,透过具体小说文本的空间环境描写,探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与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的本质联系,从而对作家创作本旨作出一种现象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新感觉派"最早把西方学说结合小说创作引入中国,把现代生活中的情绪化最大限度地反映到作品中,文本写作上呈现多角度、多样式书写,特别是男性化视角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成为了社会书写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感觉派的小说借用现代主义学说搞创作,无论在作品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特异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观念。新感觉派小说对城市病态生活的暴露、对下层社会不幸的同情及对封建思想的批判,表现了与时代进步潮流的贴近,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其作品在叙述方式、审美情趣、抒情理念等方面都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