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2,(5):4-14,F0002,F0003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2.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4,(2):114-121
中国当下文学评奖乱象多多,而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尤最,事实上亵渎了鲁迅。乱象首先表现在不重视受奖者的质量,而是刻意追求面的宽泛,有时受奖者竟有百人之多。这与外国的文学评奖大都只评一人恰成反调。导致奖项的文化含金量与文学影响力严重不足。另外一个乱象是许多奖项不能严格遵守既定规范。至于评奖过程中的不透明、不公正,乃至权奖交易、钱奖交易更是时有发生。这样的评奖活动不会促进文学的良性发展,只会加重当下文学的混乱与堕落。中国鲁迅研究会应独立举办民间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活动,以捍卫鲁迅的形象和声誉,为救正中国当下文学评奖的乱象略尽绵薄。其名称可定为"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文学奖",每届只评一人,可不发奖金或如龚古尔文学奖那样只发象征性的奖金,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崇高的精神奖励,并进而成为世界性奖项。  相似文献   

3.
正简短而不失深刻,朴素而不失庄重。9月25日上午,30多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数百名鲁迅文化研究者和鲁字号学校代表,静静坐在绍兴饭店多功能厅,在一段段充满哲理的名句中,体味着鲁迅先生的思想品格、精神境界。一个多小时的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瞬间将人的思绪带回到百年之前,穿越到鲁迅笔下的场景中。最能触动大家内心的,莫过于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朗诵鲁迅文学作品选段这一环节。在轻音乐的背景中,并不年轻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深情地朗诵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野草·题辞》。当这些儿时背诵过的名句,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5.
1930年3月2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性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就在这里成立了。此后,鲁迅作为"左联"的精神领袖,高擎着团结战斗的大旗,率领着一大批年轻勇敢的文艺战士长驱猛进,用鲜血写出了中国左翼文学历史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李春林是兼鲁迅学与比较文学于一身的学者。他的论文集《跋涉于文学高地》收入了有关鲁迅与外国文学(主要是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论文19篇。这些论文遵循比较文学的根本原则,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昭示出鲁迅受惠于时代,是与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几乎同时起步的伟大作家一一"鲁迅属于全世界"的。李春林的学术研究具有世界性眼光,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否弃了韦勒克的"内外割裂"论,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内外兼融的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7.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9日晚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在鲁迅先生的故里绍兴大剧院隆重举行。在通往颁奖典礼的红地毯上,走来苏童、方方等30名获奖者,其中有一位戴着眼镜、身材瘦高的中年人,显得从容淡定,他就是浙江的杂文作家陆春祥。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更容易突破阶级、民族、地域、政治和宗教的界限,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中坚力量,而拥有相当数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的江苏儿童文学自叶圣陶童话起就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对外译介。新时期,江苏儿童文学面临着如何更好"走出去"的问题。本文以分析儿童文学的世界文学性为起点,回顾江苏儿童文学对外译介的历程,探讨改善江苏儿童文学的译介现状、使优秀作品成功"走出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文学以其“突破求新、过尤不及、颠覆(文本的)秩序、无恶不‘作’”的创作风范为文坛所瞩目,同时,先锋文学又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品味影响着一大批青年作家的写作风格,这些早熟的青年作家正迫使全世界对他们的承认。为使广大文学爱好者对先锋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先锋文学有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新世界出版  相似文献   

11.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0月28日,北美旅游名家温州行暨美国旅游作家协会2016(温州)年会圆满落幕。本次以"温州之美,让世界看见"为主题的年会,推出"中美旅游发展论坛、中美旅游摄影展、温州旅游采风、温州美食体验"等系列活动,让美国旅游作家协会的会员更加了解温州,也喜欢上了温州。这场中美旅游文化交流盛会,带给北美嘉宾以独特的温州体验和神奇的中国感受。  相似文献   

13.
雨露 《文化交流》2016,(1):50-53
正作为中华民族和俄罗斯这两个伟大民族的杰出代表,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都是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人生有着将近30年的同时代岁月。两位文学大师的心灵、思想和作品,紧紧地连接着中俄两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我还年轻的话,我一定要去中国",可惜他未能成行。2015年10月13日,这位大文豪的心愿终于由他的玄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托尔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沉寂已久的女性文学创作再次获得新生。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作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译介还是自身的批评实践,都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题材的拓展以及形式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官场女性"这一题材就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视角日益生活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范小青的《桂香街》很好地开拓了写"官场女性"的题材,立足女性视角,描写不仅深入最基层干部的灵魂深处,而且在传达人文关怀、展现情感记忆诸方面都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5.
想象“人”的苍凉之美——新时期作家心态研究之二孟繁华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的文学被命名为“新时期文学”,这一时代/文学的关系,无庸置疑地表示了它对历史精神追随的自觉。这一认同里,“新时期”与“文学”被缝合在一起,这种喻示关系先在地规定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精神气...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在哲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使现代作家形成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而赫然声起于90年代中国文坛的"创造汉语言文学"的观念,意味着中国作家第一次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了作家与母语之间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他们是操汉语写作的作家,只有尊重母语并充分利用母语的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建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获悉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赴浙江绍兴出席新版《鲁迅全集》完稿工作会议和《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研讨会,我们趁其在杭州逗留之时,在他下榻的宾馆进行了采访。采访中,我们对陈漱渝平易近人的学者风度,和他对鲁迅作品的言出如流深感钦佩,受益匪浅。话题是从他今年3月赴法国作中法文化交流谈起。他说这次去法国有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前几年中国作家到法国开讲座,场面都较冷落,但今年很热,余华等作家今年在法国开讲座,场内可谓座无虚席,这当然和许多中国作家的书被译成法文,让法国读者了解有关;此外,法国人民渴望了解中国,近年来已经掀起了“…  相似文献   

19.
李丛 《文化学刊》2010,(1):175-178
<正>一部文学作品蕴涵的社会广度、历史深度以及哲学高度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文学中的哲学内涵应该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对人生主题的深度考问和审视。加缪说过:"小说是形象的哲学。"刘再复认为,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而上思维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  相似文献   

20.
女性文学宏观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从七十年代末始,在八十年代时代与文学喧嚣变革的潮流中再度崛起,呈现出“春水”般涌动的赫赫声势与“繁星”般灿烂的熠熠光辉。如今,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平静回望,在经历了一段激动和局限之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已从最初那种似是而非的混沌中廓清了出来,从最初在文学领地享有一席之地的权利与意义几被消解的处境中解放了出来。承认并乐于接纳探讨这个命题的作家和批评家越来越多。时代毕竟是前进的。女性文学毕竟是发展的。“新时期”女性文学之崛起,不仅显示出女作家令人瞩目的空前创造实绩,使中国女性文学之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