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人小说中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与六朝的仙境观念相比,唐代的仙境更多地具有了人间的气息。许多成仙故事往往发生在繁华之都扬州,扬州成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成为另一意义上的"仙境"。人间"仙境"扬州意象表现了唐人求长生和求富贵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2.
阿房宫辨正     
王学理曾在《考古与文物》著文说,唐朝诗人杜牧和《阿房宫赋》,确是好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是它并不具备史料价值,如果“历史学家”硬要加以引用,读者又深信不疑,杜牧先生在地下恐怕也会认为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悲哀!文章说,阿房宫起宫并非从始皇帝三十五年开始,而是早在距他近百年前的秦惠文王时已经草创,秦始皇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建、扩充。尽管他动员了几十万劳动力,但正式营建不过三年。前殿工程“室堂未就”便因秦始皇崩驾而停工,后来秦二世“复作阿房宫”,那只不过是狗尾续貂地表示表示罢了。文章认为,秦始皇扩建阿房宫,就是要建…  相似文献   

3.
成语“勾心斗角”比喻各用心机 ,明争暗斗。但它的本意是形容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错综精密 ,和现在的语义相去甚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为了享乐 ,征集众多民工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阿房宫 ,结果项羽一把火把它烧毁了。唐朝诗人杜牧在长安看到秦朝阿房宫的遗址后 ,想象到当年阿房宫的宏伟富丽、金碧辉煌 ,便作了一篇  相似文献   

4.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多么宏伟、壮阔的阿房宫,然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于2003年的联合考古,百万根探杆将这千百年传说打破,考古证明唐诗人杜牧所说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阿房宫,本属子虚乌有!这一惊世骇俗的论断,让多少人感到无所适从。但事隔一年,2004年11月,距阿房宫前殿遗址之西1150米处,又发掘出一处大宫殿建筑遗址,并有火烧痕迹。它属不属于阿房宫,或者阿房宫属不属于它?考古队队长李毓芳是否还坚持阿房宫是个“半拉子工程”,未经“一炬”?日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  相似文献   

5.
《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篇名赋,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每教一遍,似乎都有新解.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阿房宫赋》可谓“百教不厌”.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阿房宫在秦亡时被项羽烧毁,杜牧没有见到阿房宫,他怎么写得这样真实呢?”还有的学生说:“历史上记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而杜牧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真是言过其实,也太夸张了点.”.针对这类问题,我们通过对《阿房宫赋》的审美性与现实性的分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加深对作者写作目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唐代杜牧所创作的《阿房宫赋》,属于借古讽今的一篇赋体式散文,杜牧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理解,对阿房宫兴建与毁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对秦朝统治者亡国历史经验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希望以此能够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有所感悟。全文语言表达较为多样、新颖,对议论、想象以及描写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了错落有致以及骈句散行等特点,值得进行深究。  相似文献   

7.
阿房宫的疑案是一个大家似乎都知道,而且似乎是有定论的内容。下面是这节课的一个片断。 师:不是杜牧明明白白地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吗?火烧阿房宫必然会留下大量明显的痕迹,但是,经过两年多考古人员大面积的发掘,并未发现被大火烧过的痕迹。大家想想看,猜猜看,这是怎么一回事?(此时,学生陷入了困顿,开始自发地议论和猜测。教师尽量倾听并不断追问。)  相似文献   

8.
人神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人类的献祭行为,不过是在给自己的祭祀对象"用质"而已。人祭是最具价值的"质押品"。人类"与天为质"的行为和观念成为质子盛行的思想基础。质子又称"侍子",最初的"侍子"不是侍奉人间帝王,而是侍奉"上帝"。追根究源,侍奉上帝又是从侍奉祖先神灵的观念演变而来。当"通神权"被独占,祭祀对象高度集中和等级化以后,统治者凭借其与最高神之间的"特殊关系",责令臣下和方国遣子入侍。这样,最初入侍于祖先、上帝的"侍子",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入侍人间帝王的侍子、质子。  相似文献   

9.
《阿房宫赋》是一桌丰盛的高档酒席,无论从色、香、味角度还是从营养角度,都为人称道。赋是这桌酒席上的特色菜,最大的特点就是铺陈其事。杜牧在铺陈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来表现阿房宫的宏伟豪华、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其中比喻的手法尤为灵活多变,富有特色。杜牧这位超级名厨,将"比喻"这盘家常菜炒得色、香、味俱全,让人一见就垂涎欲滴,品尝后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蓬莱仙境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将我从梦中唤醒。夏令营的第二天,我们去游览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蓬莱仙境是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地方,被称为人间的仙境。站在蓬莱仙境的入口处,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蓬莱仙境是什么样子的?它真是人间的仙境吗?我加快了脚下的步子。  相似文献   

11.
一、精选极富象征意义的形象阿房宫是杜牧精心构建的一个载体,它犹如诗歌的意象一样,起到了充分地表情达意的作用。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大厦将倾的前夕,统治者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不仅不思励精图治、富民强兵之策,反而沉迷声色、荒淫无度,这一点在当朝皇帝敬宗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的记载便是很好的证明。面对这一切,作者忧心忡忡,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撼醒统治者,于是便把焦点对准了阿房宫———这个秦王朝历史悲剧的缩影。为了实现拯救唐王朝的目的,让当朝者体会他的良苦用心,这位大文豪竭力铺陈宫殿耗…  相似文献   

12.
晚唐著名文人杜牧四十岁贬谪黄州,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多时间。这一期间杜牧创作了大量诗文,他的心态复杂、多变,他有济世救民的理想,也有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同时还夹杂着妄自菲薄、自我贬损之感。从杜牧黄州诗文的整体思想和他在黄州为官不错的政绩来看,妄自菲薄、自我贬损不过是他政治失意后一时的心理补偿,其主导心态是无罪贬谪后理想无法实现的抑郁不平和忧愤不安。  相似文献   

13.
杜牧一系列与樊川紧密联系的现象,学界称之为"樊川情结"。但目前来看尚有待深入研究。"樊川情结"不能因樊川是杜牧的故乡而仅作为杜牧的"故乡情结"理解,更重要的还是杜牧等唐人的"长安情结"(或者叫"京城情结")。"樊川情结"对杜牧而言是"京城情结"与"故乡情结"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4.
《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文赋"始于唐代,是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篇赋借古讽今,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较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如沈俭期、杜审言、王昌龄、李白、王维、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杜荀鹤等等,均创作出了诸多宫怨之作。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封建帝王后宫嫔妃弊制的存在;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体诗进行反拨;受当时诗歌入乐风气的影响以及宫怨诗恰正满足了人们了解“宫闱秘事”的好奇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16.
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描写了一个建筑宏伟、宫女众多、珍宝汇聚的阿房宫,这既是对宫殿本身的描写,更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生活的揭露,进而鲜明有力地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杜牧正是想借此影射当朝皇帝的生活,借古讽今,告诫君王:不要再大兴土木,不要再过骄奢淫逸的生活,否则就会走上秦一样被灭亡的结局。某种意义上,《阿房宫赋》可谓是给君王的谏书,是辞赋与谏书合流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游仙诗是中国游仙诗创作的第一阶段,呈现“列仙之趣”。汉乐府游仙诗是汉代神学思想的产物,在主题表现上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描绘的浪漫仙境和充满幻想的求仙生活,是当时的帝王和俗人乞愿长寿的意志在艺术上的反映;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汉乐府游仙诗吸收了民歌的养分,创新特色鲜明;有较强的“故事性”与“过程性”;对奇幻的仙境,有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  相似文献   

18.
蓬莱仙境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将我从梦中唤醒。夏令营的第二天,我们去游览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蓬莱仙境是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地方,被称为人间的仙境。站在蓬莱仙境的入口处,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蓬莱  相似文献   

19.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以两个平行世界同时展开故事这一创作手法的开山长篇。本文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运用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等理论对作品中世界的构成、人物设定、以及故事脉络进行分析,试图证明村上春树实际上用文学的形式将荣格心理学描绘的无意识世界,以及各抽象概念具体化,并在作品中探讨如何实现个性化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0.
“豆蔻”一词不可乱用程进升"豆蔻"一词出自杜牧的一首《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分,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杜牧离开扬州前写给一位和他相好的歌妓的赠别诗,其中的前两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写那位女子身姿轻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