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元前638年,南方强国楚国攻打中原小国宋国。当楚师正在渡过泓河时,宋国大司马公孙固主张趁楚师渡到一半赶紧发起进攻,宋襄公以为这样乘人之危不符合作战的规矩,坚持按兵不动。楚师过河完毕,正在集结布阵,公孙固要求趁其混乱立即发起进攻,宋襄公仍不同意。楚师布阵完毕,严阵以待的宋襄公这才击鼓进兵,可是楚强宋弱,宋襄公很快一败涂地。就在大军事家孙子在竹简上用力刻下"兵不厌诈"这句后来被供奉了两千多年的军事格言的时代,宋襄公却如此看重游戏规则,宁愿失去战机也要遵守他心目中认定的战争伦理,其中体现了存在于他与其他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第一册中两点内容的质疑●河南平顶山矿四中贾森林一、关于春秋五霸。教材中说,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教材中又说“他两人(指宋襄公、秦穆公)都未能成为中原霸主”。而教材中又讲到:...  相似文献   

3.
a.“仁”———宋襄公面对正在渡河的敌军,反对乘胜出击的宋襄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等过了河,襄公又说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等敌军摆好阵势杀将过来,“仁义之师”立马兵败如山倒,宋襄公也身受重伤,不久一命呜呼。也许他死也不会明白,正是自己的仁义要了自己的命。b.“义”———关羽无论是曹操的好吃好喝还是封官晋爵,红脸关公一概不领情,一心跟着刘备干。而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百姓也宽容地把此理解为大义所为。不过,近几年曾流行过一句歌词:“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让人颇费思量。c.“礼”———孔融“温良恭俭让…  相似文献   

4.
正《韩非子》中有这么一个典故:宋襄公和楚人在涿谷上打仗,宋人已经摆好了阵势,楚人还没有完全过河。身边人劝其乘楚军渡河及尚未列阵之前发兵突袭,宋襄公说:现在楚军没有完全过河就去攻打,有伤仁义。等楚人摆好阵势了,襄公这才击鼓进攻。结果是宋人大败,宋襄公受伤,三天后就身亡了。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图虚名,务实为上。具体到投资方面,笔者认为就是投资的时候,要客观分析,不图虚名,审时度势,果敢的采取行动才是生存  相似文献   

5.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又以“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败覆。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僖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在泓水展开大战。当楚国军队尚未全部渡过泓水之际,宋国的司马子鱼劝宋襄公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攻打楚军,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但宋襄公坚持要以仁义取胜,不依托险阻阻击敌人,不攻打没摆好阵势的敌人。司马子鱼针对襄公的这些愚腐阔论,明确指出作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歼灭敌人,在战场上同做人讲仁义、讲慈悲,就是白白等着挨打。但宋襄公没有采纳司马子鱼的正解意见,一意孤行,终于被打得大败,失去了争霸中原的机会。历史证明,战争无情,讲不得慈悲。这是一条既浅显而又深刻的真理,谁要是胆敢在战场上违背这条真理,他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相似文献   

7.
公牛和青蛙     
从前,有一只骄傲自大的青蛙,他总喜欢在朋友面前表现出和别人不一样、比别人强的一面。他的伙伴跳高的时候,他总是力争跳得最高;跳水的时候,他也要抢先一步。总之,他事事都要争第一。  相似文献   

8.
百般装态     
孙雅彬 《大学生》2014,(19):77-77
正装是个中性词。人们不喜欢"装"的人,却都逃避不了装。关键看怎么装,装成什么。为了一城一池,短时间装是技巧和策略。装的时间足够长,便成了目标和追求。假使压制内心无数恶意,装了一辈子好人,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林林总总的装,有好有坏,有悲有喜,有高有低。不合时宜的装,留下令人耻笑的愚氓。宋襄公和楚成王在河南泓水之滨带着各自的军队,准备开战。宋军已经拉开阵势,楚军还在忙着渡河,右司马目夷望着密集如蚁的楚军,急切地催促宋襄公,楚军兵多,咱们人少,趁他们渡河赶紧下令发动攻击吧。关键时刻,宋襄公开始装。他说,仁义啊,兄弟!我听君子讲,作战时不攻击伤兵,不伤害老年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冯将军歌>古体长诗,较为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的一生经历,尤其突出了他坚决抗击外国侵略者,取得道咸以来罕见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揭露清政府投降卖国的可耻行径.思想深沉,内涵蕴藉,表现艺术亦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对于宋襄公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家称其"仁义",法家斥其"愚蠢"。文章从当时的战争性质、地理环境及战车形制入手,对宋、楚两国爆发的泓之战进行新的诠释,并认为宋襄公等待楚军过河后与之交战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中原国家车战上的优势,打击楚军在车战方面的劣势,进而赢得战场上的主动地位。宋国之所以失败还是因为国力的弱小,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宋襄公个人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一生特别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毛泽东认为"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在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种深深的农民情结.这一深深的情结,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文章从农村生活经历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等方面揭示毛泽东农民情结产生的原因,以及毛泽东农民情结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罗尔纲先生评价历史人物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总体评价,即针对历史人物一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基本的定性;二是严格事实评判,即尊重史实,忠于史实,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三是善待历史人物,即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与错误。这些特点体现了罗先生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我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身为残酷战争中的一名军人,陈赓被公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即便对你死我活的敌人,陈赓也表现出其有情的一面。有一次战役打完后,陈赓和部下视察战场,他身边的一个战士踢了一脚国民党士兵的尸体,陈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展了关于左宗棠评价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对于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特别是如何宣扬历史上的爱国主义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左宗棠作为清王朝的一个忠臣和近代的一个政治家兼军事家,的确有他反动的一面和需要予以肯定的一面。人们近来给予他以高度评价从而加以肯定的是他在新疆立下的功劳。他在清王朝内部坚决积极地主张加强西北的边防;他指挥大军,镇压了阿古柏匪帮,恢复了新疆的统一,遏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一生经历了狩猎、垂钓、战争与种种冒险,他作品中的人物也时常给人一种健壮勇敢而又豪放不羁的感觉。然而由于受童年经历、父母,还有爱情经历的影响,在他硬汉子形象的后面,隐藏着一个软弱、悲观、多愁善感的普通男人的形象。他有外在英雄气概的一面,也有内心胆怯懦弱的一面。海明威本人的性格特点和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的巨大差异恰好反映了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理论。  相似文献   

18.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莫泊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莫泊桑对于他自己的一生,是否也这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符玉梅 《海外英语》2020,(7):176-177
该文着力于分析希斯克里夫的性格特征.希斯克里夫作为呼啸山庄里的男主人公,他有着复杂多变的性格.总体来说,他的性格既有邪恶的一面,也有浪漫的一面.纳撒尼尔·霍桑曾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邪恶,也许它会潜伏一生,不会显现,但环境的改变会将它唤醒."希斯克里夫也不是生来就邪恶的,幼年失去父母,从小受尽不公正的待遇,长大之后情感上受挫等,这些都成了唤醒他性格里邪恶的诱因.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对凯瑟琳的真情也是发自肺腑的,也正是这些真情使得他的人性里的善良并没有全部地泯灭,依然残留着最后一点温暖.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时代的一些寓言故事里,宋人大多都是被讽刺嘲弄的对象。如“守株待兔”讲的是宋人,“揠苗助长”说的也是宋人。如果读者再留心一点,还可看到庄子以“舔痔”的丑行来嘲讽宋人,史传中亦有所谓“宋襄公之仁”的千古话柄等。那么,宋人受讽刺的原因何在呢? 原来,“宋”是春秋时代的古国名。它的开国之君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殷纣王的同父异母胞兄微子启。殷纣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骄奢淫逸,暴虐成性。历史上关于他的“酒池肉林”、“千金买一笑”、“炮烙之刑”为后人所不齿。所以当周文王起兵讨伐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