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随笔体散文中作家如何发挥主体性 散文创作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主观情感表现的特点,叙写人生,透视人生,品味人生,因此,有学者称:“散文的核心是作家主体,作家以散文为媒介与读者作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因而,散文中的艺术世界往往涂上浓重的主观色彩。因为作家在散文中要表达的是自己对客体世界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又往往受到作家的审美理想与艺术思维方式等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香港沙田派(中文大学)学者散文的情感内涵进行解读,该派散文认同香港生活现实、关爱祖国文化山水;对全球问题、人类心灵处境有深切关注。再达至对人文理想、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国家情结、人类关怀、精神家园等丰盈的情感蕴藏。论文还特别注意到文本的情感关注点,如余光中本人来港前后、学者的写作环境、九七回归心态等诸多方面的阶段性变化;考察和发掘散文书写风格与美学原则的转换轨迹,探讨一种香港文学的价值理念与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3.
女性“新散文”在文体形式与精神向度上与传统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出现了自觉的对话性,塑造出一个更具有现代意识与反叛精神的叙述者主体形象,同时还将新时期后小说和诗歌领域中的创新元素运用于散文中,为散文创作拓展出更大的空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种种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张恨水散文代表作《山窗小品》的微观剖析,透视作家丰富的心灵世界,进而宏观地认识与把握其散文创作所蕴涵的主体意识。作者认为,张恨水散文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朴质的平民意识、正直的人格意识和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潜藏的悖论。中华传统与西洋观念、社会现代性的舒适与不安在香港的文化语境中交融共存。香港沙田学者散文写作的文化身份认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己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二是用己身文化传统与所处的文化语境进行对话。就第一层面而言,沙田学者散文普遍认同己身文化传统的中西交融性;在第二层面上,沙田学者散文写作姿态的闲适意味浓于它行文内容的文化精英意味,暗示其对当下文化语境的默认。  相似文献   

7.
一、何谓学者散文散文,在中国当代诸文体的批评研究中,一直是很薄弱的,即使剪掉了邪根小辫子,我看也末获得多少批评家的青睐。“学者散文”这一个题目,就更少人问津了。除香港的梁锡华发表过一篇颇有力度的《学者的散文》外,好象再没有见过同样选题的专论。什么是学者散文呢?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里作了描述:“学者的散文……包括抒情小品、幽默小品、游记、传记、序文、书评、论文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这段话着重说明学者散文的主要类型,内容特质及其文化根基,指出了学者散文的大概。我以为,学者散文就是学者创作的,具有学者品味的散文。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学者“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  相似文献   

8.
最近二十年的香港本土学者和作家的散文,在"怀旧"主题下,潜藏着香港文学新一轮本土性脉动。论文通过香港文学史的追踪、日常都市景观的书写与记忆、边缘与中心的拆解等三个方面,展现不同世代的香港作家学者面对文学终结、经验匮乏、边缘化而产生的重写文学史的要求,以及对香港文学走向与内地"同质化"的警觉与焦虑。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该读出散文作家所表露出的个性,才能真正领悟散文作家的情感和散文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下面就《读书的利益》一文的教学来谈谈对散文的个性化阅读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艺术家散文尽管与作家散文、学者散文和报人散文等样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它仍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取法于自然,而后反观世俗人生;二是更具有个性风采和自由精神;三是注重性灵和感悟的表达方法。作者还对20世纪艺术家散文的局限性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凌君 《现代语文》2013,(11):98-100
语文学科人文性以及散文直击心灵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散文这种体裁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散文寄寓了文人对生命的感悟、理解,呈现出作家一定的生命观。在品读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个体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主体进行对话,让两者的生命意识通过碰撞、吸收、融合,达到内化生命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散文具有鲜明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它勇于袒露自我灵魂,凸现自我本色,是一种有我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散文的这股潮流是80 年代初中期文学“表现自我”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它对于五四散文传统的回归和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散文仅仅表现自我还不够,还要表现时代与社会。既要言个人之志,抒一己悲欢,又要载社会之道,显时代风云,这才是散文“自我”与“大我”、“言志”与“载道”的辩证关系,也只有这样,新时期散文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散文不仅手法精湛,而且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质。文章从自由的书写与高扬的主体意识、独特的审美视角与生活态度的情趣化、创作风格的转变及人生际遇的转折三个方面加以简单的分析和评述。力求透过文字,呈现一个命运坎坷、主体意识强烈和生活情趣化的苏轼。  相似文献   

14.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亮程的散文是日常生活与生存观念相似交融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解读刘亮程的散文对于新世纪散文的创作及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散文题材的写实美具有多重属性:内容的求真意识与质地的表现性质是散文文体的本体特性,是散文于题材因素上对自身的审美要求;视野的广角摄取与构成的精严选择是散文文体的创作特性,是散文于题材因素上对作者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及香港散文,总得提到小思。小思,原名卢玮銮,1939年生于香港,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该系任教。从1973年以来,她的散文创作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迄今出版的散文集有《丰子恺漫画选绎》、《叶叶的心愿》、《彤云笺》、《小思散文》等十余本。她的散文以独特的风格和鲜活的特色而受到好评。《香港文学》1985年第三期曾出版“卢玮銮特辑”,多位香港、台湾与大陆的评论家就小思的散文发表过很好的意见。概而言之,或许可以用以下文字综述小思散文之特点:小思散文“内中有人有事有  相似文献   

18.
肖坤 《文教资料》2011,(25):11-12
"虚静"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有重要意义,历代学者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阐释,苏轼作为集书画、诗歌、散文创作所长于一身的大家,对"虚静"有自己的理解。探讨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派散文是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发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幸福与乐趣,不求“载道”或本质,是传统文学中居于主流之外市井生活的发展与扩张。海派散文的发生与近现代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相始终,本质上属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海派散文正体现了工商都会的主体意识,其所表达的是置身于现代工商社会中普通市民的人生感受与普遍心态,是近现代上海都市文化因内而外的主体性表现。海派散文作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或生活散文也同时标识着近现代中国工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学者、作家,以文化散文而闻名,在台湾、香港等地亦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