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需求,而受众的需求大致分为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四种。本文通过当下比较受欢迎的《爸爸去哪儿》、《非诚勿扰》、《非你莫属》等真人秀节目,从节目和受众两个角度来双向分析这些节目是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近年来可谓是风起云涌,备受追捧,探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此类节目满足了受众对于他人(特别是明星)日常生活的好奇心理和窥探心理,另一方面节目通过"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为受众带来娱乐和情感上的释放。湖南卫视全新开播的《中餐厅》正是立足于展示"明星的生活体验"这一现代社会中深受广大受众所喜爱的话题来进行,将"明星""生活""体验"这些热点元素推到镜头前,很好地把握了受众的心理和现实环境,同时将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传递给受众。本文将从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构建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对节目《中餐厅》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3.
王紫薇 《视听》2016,(7):81-82
近年来,国内各大电视台以真人秀节目为核心展开市场竞争,真人秀节目先后从节目形式和节目质量两方面入手提升自身竞争力。如今,正确把握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成为节目提升收视率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欢乐喜剧人》第二季节目为例,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节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节目从明星加盟、选手后台展示、现场角色扮演、新媒体全方位互动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成功满足受众好奇、个人认同、内心互动、社会互动的需求,并逐步引导受众情感投入,增强受众黏性,从而获得了较高收视率。《欢乐喜剧人》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对我国真人秀节目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益苏 《新闻世界》2013,(12):117-118
招聘类真人秀节目近来火爆电视荧幕,以《非你莫属》等为代表的职场真人秀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成为各招聘企业品牌传播的平台,而《非你莫属》也凭借各招聘名企将节目品牌传播出去。本文试从品牌的价值定义角度浅析《非你莫属》节目中的品牌传播的联合化。  相似文献   

5.
天津卫视职场服务类节目《非你莫属》作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电视节目",2012年5月份因为"晕倒哥"事件饱受争议,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电视求职作为很多卫视节目的主打品牌,都取得了成功。本文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非你莫属》走红的原因,除了它最初的目的是为应聘者搭建求职平台,获得求职机会等服务性需求外,还满足了受众的"心绪转换"、"人际关系确认"、"自我调节"和"社会环境监测"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郭红 《新闻界》2013,(1):21-24
《非你莫属》中郭杰晕倒事件再一次引起人们思考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问题。本文试图从主持人产生的背景入手,探讨主持人个人角色和媒介角色的统一性及不同角色对主持人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个人价值取向更容易对受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内容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创造101》无疑是转型非常成功的一类偶像养成节目,自节目播出以来,就有持续不断的话题热度和受众参与度,创造了巨大的粉丝经济效益。受众消费心理引发了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反过来影响消费心理。本文从节目自身和受众两个角度分别分析消费行为现象和消费心理,深析节目大热的原因,并引发粉丝消费力对现代消费社会的影响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一星 《今传媒》2014,(8):112-113
2014年4月浙江卫视推出了大型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此节目一经播出就有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这档节目取得不俗成绩的背后,是对电视受众心理准确的把握。本文主要是对该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非你莫属》是近来收视率较高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本文以其娱乐化现象分析为主要内容,从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非你莫属》娱乐化现象分析,对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洪静 《新闻世界》2013,(5):97-98
电视节目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是一档节目成功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策划出受众真正喜欢的节目。本文从七个方面对《我是歌手》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雅琪 《青年记者》2016,(23):39-40
《非你莫属》是一档大型职场真人秀节目,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从2010年开播至今,始终秉持健康积极的求职观,为不少求职者解决了就业问题.求职节目区别于现实中的面试,求职者所处的情境中,诸多因素,包括主持人、心理专家嘉宾,台下观众与电视观众,都会造成求职者不能全方位地展示本我,留给面试官的印象不很理想.对于电视机前的受众,他们能够通过屏幕收获关于求职应聘的间接性体验,了解人际互动中印象整饬的重要性.《非你莫属》求职环节环环相扣,持续的印象管理极为重要,关系到能否被留灯到最后.那么,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在职场真人秀节目中,应该如何准确判断,从而建构和维护自身在他人心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节目组声称应聘过程严肃真实,但围绕节目却总充斥着争议与口水,显然这是一台混杂着职场竞聘和娱乐选秀双重气质的节目"我身边爱看《非你莫属》的亲戚朋友,包括我的父母都已经对我的学历有疑问了。"当着众多人的面,留法学生李晶这样说道。这是6月7日下午,天津卫视求职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举办的一次留学生恳谈会。不久前,《非你莫属》一位海归求职者被疑学历不实的"晕倒门"闹得沸沸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选秀节目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有关受众心理的研究也很广泛。《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把选秀节目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其受欢迎的程度不禁引发思考:如今的电视选秀如何契合受众心理?受众对媒介内容又有怎么样的理解和选择?本文站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国好声音》,从中再探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数档综艺节目相继推出了个性洋溢的主持群品牌,希望通过不同特色主持人的组合来吸引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受众,达到优化、扩大节目传播效果的目的。本文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为例,分析其节目形式和群体主持风格,探寻节目主持群如何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电视选秀节目在经过一段低迷期后,被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型节目所唤醒,在看到其赢得受众好评的同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来探究。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探求受众心理对电视选秀节目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制作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6.
自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开播以来,一直广受好评,很快就汇聚了庞大的忠实观众,开创了综艺娱乐节目新的高潮。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的创办成绩与其内容设计和受众心理需求的良好结合密不可分。本文就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对节目内容和受众心理需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已陆续产生了一批电视综艺类品牌节目,如《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开心辞典》、《幸运52》、《非常6 1》等。这些节目已成为电视频道吸聚受众的重要资源。综艺节目制作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设计过程。前期对受众市场的调研、对社会文化心理的  相似文献   

18.
电视心理类谈话节目一般没有就个案展开讨论,而是就一个公共话题进行讨论。以后,随着受众关注度的提高,这类节目逐渐多了起来,话题也逐渐集中在私人情感、个人心理等方面。近两年,以央视的《心理访谈》栏目为代表,这类节目渐成火爆之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拟从心理访谈类节目独特的节目形态入手,对该类节目的传播策略加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自2004年湖南卫视试水《超级女声》,真人秀电视节目从无到有,以其娱乐化,大众化,草根化的形态开始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同时也因其过分重视节目的娱乐功能而忽视社会功能的凸显一直饱受争议。本文将以天津卫视职场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为例,浅析当下真人秀节目社会属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继2012年1月10日张绍刚和"海龟"选手刘俐俐在"职场真人秀"栏目《非你莫属》起争执之后,同年5月21日从法国留学回来的郭杰和张绍刚在节目中再起异议,张直面称郭"你是在演戏吗?"此期节目播出以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包括主持人张绍刚也自称是用语言暴力伤害了选手。5月30日,在法国留学生请求创新工厂总裁李开复帮助后,李开复在微博中发起投票抵制《非你莫属》栏目,近30万网友参与投票抵制《非你莫属》,要求栏目道歉。为什么此档节目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在其中,李开复的参与对栏目最终道歉起到什么作用?本文对刘俐俐和郭杰两个求职者栏目中的求职视频做相关的文本分析,结合文化研究的观点,从权力博弈的角度分析传统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上的讨论之间几方话语的博弈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