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究微信用户从移动端到PC端的跨渠道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丰富多渠道环境下用户渠道扩展行为研究,为相关企业更好地发挥多渠道优势提升服务品质提供参考和建议。[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日记研究追踪30位用户三天内不同渠道的微信使用情况,发现微信用户从移动端到PC端的跨渠道使用行为与使用情景和感知差异的关系;构建使用情景、感知差异、感知整体性以及使用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微信用户从移动端向PC端扩展的内在机理。[结论/发现]多渠道环境下,使用情景、感知差异和感知整体性都显著影响微信跨渠道使用,其中使用情景通过感知差异发挥作用,感知差异比感知整体性更为强烈,且性能差异和硬件差异是感知差异四个维度中影响力较强的两个。[创新/价值]同时从探索性角度和验证性角度对微信用户从移动渠道扩展到PC渠道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可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调查数据显示微信已成为拥有老年用户数量最多的移动社交网络,构建微信老年用户群体画像对促进老年人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能力,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通过移动终端日志追踪软件获取微信老年用户使用日志数据,并构建实验环境、布置实验内容获取老年用户使用能力数据,利用k-means算法对数据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对老年用户属性及使用行为数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结论] 基于老年用户画像体系中的用户属性及行为数据聚类结果深入分析微信老年用户行为特征,发现微信老年用户与其他用户群体相比使用强度、交互强度、使用能力偏低;而且微信老年用户群体具有显著差异性,学历越高的老年用户使用能力、交互强度、使用强度越高,即微信活跃老年用户多为高学历用户。根据微信老年用户行为特征制定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中针对老年人的相关社会引导政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甘春梅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106-115
[目的/意义] 以微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方法,以期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特定功能使用的关系。[方法/过程] 通过访谈法和焦点小组法来确定微信使用的动机因素以及用户对微信功能的使用;并通过问卷搜集250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不同动机要素与各功能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不同微信功能的使用受到不同动机的驱使;而用户对微信一般性使用的影响因素与对特定功能使用的因素也不同。具体来说,娱乐显著影响用户对群聊、评论和分享功能的使用;消磨时间显著影响用户对朋友圈、评论和点赞功能的使用;社会互动显著影响用户对扫一扫、群聊、订阅和语音功能的使用;信息搜寻显著影响用户对订阅和扫一扫功能的使用;信息共享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功能的使用;自我表达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定位、摇一摇和分享功能的使用;而跟随潮流显著影响用户对摇一摇功能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微信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调研中国高校学生对微信图书馆的使用意愿,探索影响用户使用微信图书馆的因素,以期为微信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在技术接受模型、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以重庆大学微信图书馆用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结论]社会影响和使用态度是影响用户使用微信图书馆的主要因素,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用户使用意愿,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但是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提出的服务改进建议,对于提升微信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8):54-57
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微信使用群体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解释了不同的微信使用模式与其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微信用户群体的主要使用模式为两类: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工具性使用以及基于娱乐与消遣需求的仪式性使用。其中,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使用模式与人们的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而基于娱乐与消遣的使用模式对于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但是却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另外,研究还发现微信用户中女性更倾向于娱乐性的仪式使用,从而生活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申思达  孟媛 《今传媒》2016,(9):74-75
新媒体时代,谁掌握人性谁就能占有市场。用户的娱乐需求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关系重构的过程。在微信红包的使用中用户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后的心理满足体现出新媒体与用户的使用满足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针对用户的需求心理和满足心理来分析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介使用功能化对用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图书馆吸引和保留用户提供理论指导,丰富不持续使用意愿相关理论的研究。基于使用倦怠视角和期望不确认视角构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使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感知过载与用户隐私关注正向影响使用倦怠,并通过使用倦怠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期望不确认正向影响不满意度,并通过不满意度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视角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接触动机和满足情况。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三个取向。受众对内容类型的接触偏好与上述三种动机一起对微信媒体使用满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微信媒体使用满足更高。这一媒介接触模式体现出受众媒体使用的内容依赖特征;微信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5):53-59
文章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年龄在20-30岁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年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青年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动机主要为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仪式性动机和新潮性动机。在这四个使用动机中,便捷信息性动机的因子贡献率最高。并且,在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上,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以及仪式性动机都对青年用户的使用行为上存在着影响。仪式性动机越强,用户的使用时间越长;获利性动机越强,用户的参与深度越明显;而便捷信息性动机对用户的参与水平和参与深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范颖  吴越 《现代传播》2016,(4):70-75
本文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年龄在20-30岁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年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青年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动机主要为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仪式性动机和新潮性动机。在这四个使用动机中,便捷信息性动机的因子贡献率最高。并且,在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上,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以及仪式性动机都对青年用户的使用行为存在着影响。仪式性动机越强,用户的使用时间越长;获利性动机越强,用户的参与深度越明显;而便捷信息性动机对用户的参与水平和参与深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如今,微信已不再仅仅面向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户的行列.微信必然能够在某些角度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契合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手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微信在满足老年用户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微信的火热发展,使其已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对微信崛起原因的分析,学界固然有很多,然而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看,学者多考察微信对用户社交需求的满足,而忽略微信对用户心理安全需求的满足。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微信公众号的普及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平台.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10个高校政务微信公众号1000个样本进行分析,并根据用户的使用动机进行分类.对于信息的认知是高校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使用动机,但是这种动机还受到认知协调和娱乐趋向的心理机制的影响.内容上与高校相关并且语言风格上相对较为轻松活泼的内容更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就对高校政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提出了要求:找准定位、利用用户的深层动机并且贴近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以及使用体验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用户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需求,并基于此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微信的出现,将传统的通信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进行研究。根据对17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消遣娱乐和获得参与感。其中,获取信息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动机。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对微信及其相类似的社交APP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息生态视角下老年用户群体微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意义]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使用移动社交软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微信成为我国老年用户群体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研究和分析老年用户群体的微信使用行为成为信息行为分析的新问题。[方法/过程]以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四者和谐的信息生态视角,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老年用户群体的微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以结构方程作为研究方法对数据结果展开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数据结果显示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对老年微信用户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信息人因素对老年微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最大,其次是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影响最小的是信息因素。本研究对了解老年人信息行为特征,制定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中针对老年人的相关社会引导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10):81-91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纵深发展,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个消极的影响体现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上。基于焦虑视角,本研究以强关系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焦虑四维度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假设检验等操作步骤,本研究发现:隐私关注焦虑(PCA)、互动焦虑(IA)和自我评估焦虑(SEA)对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DUI)均有正向影响,内容分享焦虑(SCA)正向影响自我评估焦虑,且通过自我评估焦虑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微信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心理及情绪,为我国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微信公众号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号对微信用户进行科普宣传和公众服务。博物馆在设计微信公众号时需预判其目标用户,统计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确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目标,并通过钻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功能,搜索微信公众号可二次开发的新软件,收集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感受和诉求,对账号进行不断修改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调查发现,农村用户与城市用户在微信使用时间,使用动机,信息内容与渠道选择偏好,内容整体质量评价和治理需求与策略上,与城市用户存在一定差异.农村用户的微信好友数量、信息发布数量、信息互动积极性均低于城市用户.农村用户微信使用动机上有更强的休闲娱乐特性,对微信整体质量和伦理法规遵守情况评价优于城市用户,但更倾向于需要加强微信治理.在治理策略上,农村用户更偏向于通过提高用户素质,而不是加强法律伦理约束和技术监控来治理微信.  相似文献   

20.
黄娟 《新闻世界》2014,(7):140-141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据统计,截止2013年10月24日,微信用户已经超过6亿,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本文分析了微信发展的现状、微信的特点,并根据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来分析微信流行的原因:符合人们的接触动机、具有广泛的可触及性、熟友推荐、满足多种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