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参《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诗云 :“泸水南州远 ,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 ,溪鹭等闲飞。镜里悉衰鬓 ,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 ,无夜不先归。”《文苑英华》首句录作“泸水南舟 (一作州 )远” ,而在明铜活字版《唐五十家诗集》中录作“泸水南州远” ,《唐诗品汇》中亦录作“泸水南州远” ,《全唐诗》中又录作“泸水南州 (一作舟 )远”。将“州”作“舟”在诗中可解为“南行之舟” ,于诗意无碍 ,但诗题中的“南舟”却文意不畅。罗邺《巴南夜泊》、《巴南旅舍言怀》便可明证巴南实指地名 ,而《文苑英华》录此诗时受诗题中“南舟”二字影响 ,将…  相似文献   

2.
词语的推敲     
【教例一】 (古诗《宿建德江》教学片断) 老师:“移舟泊烟渚”这行诗中的“移”可换成什么字? 众学生:“移舟”的“移”可换成“停”、“行”、“荡”、“划”。 老师:作者为什么不用“荡舟”或“划舟”呢?(学生思考。老师边做荡舟的慢动作边启发:人们怀着怎样的心  相似文献   

3.
<正>[原题再现] (一)诗歌与散文(12分)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吴江的一个渡口和一座桥的名字。17.(1)请具体分析“江上舟摇”中的“摇”用的妙处。(4分)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中学语文》第六期上刊载有一篇题为《“黍”注质疑》(以下简称为《质疑》)的文章,对《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的“黍”字作了新的解释。《质疑》根据核舟长高应有的比例关系(2:1)以及艺人王叔远的微雕特色(“因势象形”)和《中华大字典》中在“黍”下有“玉蜀黍”的义项,得出结论说:“‘高二黍许’(按:原文如此)  相似文献   

5.
“东方”意为上海在中国的东方,中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青少年是明天的太阳;“绿”象征自然、和平、青春、理想、生机勃勃;“舟”喻指知识之舟、理想之舟、希望之舟。“东方绿舟”寓意着青少年们通过素质营地的锻炼,鼓起青春理想的风帆,让知识之舟满载希望,驶向未来。这个名字是有关部门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征集以后,由青少年投票选出的。“东方绿舟”拥有七个全国之最:最大的水面活动区(面积2000亩);最大的园区草坪(占地17万平方米);最大的树林(10万棵大树);最长的亲水平台(沿淀山湖数公里);内容最为丰富的群雕区;设施最  相似文献   

6.
魏学氵伊《核舟记》是这样说明“核舟”之窗的 :“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其中的“八扇小窗” ,从一个侧面具体地体现了核舟工艺之精致、奇巧 ,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制作的卓越成就。《教师教学用书》把这段话译做“……共有八扇。推开窗来看 ,雕花的栏杆 ,两边相对。关上窗子 ,可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对联” ,将“启、闭”译作动词“打开、关上”。“核舟”之窗真的可以启 (打开 )闭 (关上…  相似文献   

7.
王翼 《语文知识》2001,(2):24-26
一度(丈尺)的单位忽古代极小长度单位,一寸的十万之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毫长度及重量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这个数内,我们再克落一毫不得的。”(《陈州粜米》) 分一分是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厘十毫为一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赵充国传》) 指古人用中指中节长度作为一寸。“(深衣)裁用白细布,度用指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是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重点篇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看到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某些不足,特撰文于下.一、探讨“舟子”状貌的情由对于《核舟记》第四段,要理解“舟子”的动作神态比较容易,若要懂得其动作神态的情由,便有一定的难度.“大苏泛赤壁”当属顺流而下,不用划船,故“揖(船桨)”横卧船尾.“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说明了右边“舟子”的发式和神态.“左手倚一衡(横)木”,笔者以为“衡木”是舵把,“居右者”左手握着舵把在掌舵.他蹲坐船艄,“右手”正“攀(抓牢)右趾(脚)”,说明行船不够安全,  相似文献   

9.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10.
《核舟记》说明核舟的大小为:“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怎样理解“黍”字?现行的注释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以中学课本为代表,注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那么高。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第二种解释为黍子。将“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粒黍子那么高”(见《中学语文》1982年11期《“黍”不同于“黄米》)。第三种认为“‘黍’是古代一种度量衡单位名称,……不便译作‘黄米粒’(黍子粒当类同——本文作者)。”还说“古代有一种黍尺,就是按一百粒黄米紧排着的阔度定为一尺的。这里把它译作‘分’”(见《文言文翻译》1980年人民出  相似文献   

11.
《核月记》(初四册)一文中关于“高可二黍许”的“黍”字,课文注释为黄米,“高可二黍许“即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为黄米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核舟记》中作此解,就似乎欠妥了。前文作者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果说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左右,那就只能利用半爿桃核,雕一只没有棚的“舢板”了,而作者接着又说“中轩敞者为篛篷”。这就令人费解了。再者,舟长“八分有奇”,而高度只有两粒黄米高,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07,(3)
芳舟,谐方舟,取生命、希望之舟含义;芳舟,谐芳洲,为书香荡溢之地。以“芳舟”为社团命名,足见其深刻寓意。辽宁省鞍山市胜利小学少先队大队将“芳舟社团”下设的子社团分别归入“绿色天空”、“蓝色海洋”、“银色舞台”、“金色赛场”四色地带中,特色鲜明;为社团成员分别设置“CEO”、“策划师”、“评审员”三种角色,各取所长。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咱们的吴舟有个毛病,就是不论什么人让他办事,他都要说“等一等”。譬如说吧,爸爸叫他:“舟舟,可以做作业了!”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马上回答:“等一等!”爷爷说:“舟舟,你去把垃圾倒掉!”他也立马会说:“知道了,等一等!”妈妈说:“舟舟,快来洗脸!”他总是说:“等一等!这就来!”如此这般,什么事都不会马上做,总要等一等。至于说要等多少时辰,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了。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所载“舟”部字及它部含“舟”形者凡 91 个,其中“舟”部字 16 个,非“舟”部字 75 个。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舟”这一构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混同与分化,从而导致《说文解字》及后人对其中一些字的误释。借助甲骨文、金文及楷书,对其进行梳理,辨析其发展源流,有助于此类汉字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舟船作为一组指水上主要交通工具的词,除了在指称上有相同的对象外,彼此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舟”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通语中,而“船”作为方言词在战国中期才进入通语和“舟”相角逐,并最终取代“舟”的地位而活跃于人们口语中.同时,“舟”指体积小的“船”,“船”则指体积大的“船”.  相似文献   

17.
《核舟记》中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着重号系笔者所加。)课本对“有奇”二字的解释是:“还有零”。笔者认为欠妥。在这里,“奇”乃“奇零”、“零数”之意,即是“不成整数的数”或“除整数以外的尾数”,而不是整数“零”。如果把“奇”解释为“零”,则容易产生歧义,不知是表示整数“零”还是整数以外的“零数”。如是后者,则显见其解释得不完整;如是前者,则属画蛇添足了。古汉语中常有“二十有  相似文献   

18.
《儿缆船》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光绪十四年(1888)写的,当时他24岁。诗前有段小序:“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船退,连曳儿仆。儿啼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见骨焉。”  相似文献   

19.
一、理清层次法一个句群,总是按照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抓住了这个序,也就把握住了背诵的关键。叙述性文字,一般以时空为序。《归去来兮辞》第2段写“归园”,共24句,4句一个内容,行文按时空顺序:归途(舟遥遥)——抵家(“乃瞻衡宇”)——入室(“三径就荒”)——自酌(“引壶觞”)——涉园(“园目涉”)——盘桓(“云  相似文献   

20.
舟舟出生在1978年4月1日——愚人节,上帝真的跟他和他的父母开了个“玩笑”,他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愚型”。舟舟天生弱智的无情事实将他在武汉乐团工作的父亲胡厚培击懵了,正在做月子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更不幸的是,舟舟出生一个月后就患上了急性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