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瑛 《青海教育》2007,(1):12-1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教育的心理品质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教育者的心理品质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3.
性格之谜     
性格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在生活与学习中有时对它的含义理解并不十分准确。什么是性格呢?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等,是相互影响的,性格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性格左右着兴趣的发展方向,性格不仅制约着能力的发展方向,还制约着能力的发展水准。认识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性格,对自己的事业、前途和命运有重要的作用。最早的性格判断早在远古时代,当时的人们就已经产生了关于“性格”的种种学问了。比如,亚里斯多德的大弟子德奥佛斯特…  相似文献   

4.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为行为特异性的心理特征部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既是分别独立存在的心理现象,又是个性结构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共  相似文献   

5.
人格对人生的情绪体验的影响田学岭王允华人格与情绪都是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有所不同,分别属于心理现象的不同领域:人格,也称个性,是活生生的人的内在的和外显的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整合而成的独特的整体,是能力、气质、性格、需要、...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心理现象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情感、意志心理过程。它们体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又带有不同的色彩,形成每个个体所特有的心理面貌,即由个体心理活动所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这便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部分内容——个性。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合。人与人之间在心理特点上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有比较复杂的内容,但概括起来主要有能力差异、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别三个方面。这三个范围的错综复杂的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带有倾向性与稳定性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它是在一个人生来具有的遗传素质…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格,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也称为个性。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等。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性格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过多地强调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生物学指标,致使体育教学具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趋于军事化、程式化,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性格的培养和发展。一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明显标志。性格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它是后天通过人们的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受环境和教育因素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生物遗传因…  相似文献   

9.
性格,即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其形成和发展不但与个体遗传(如气质、神经活动类型)、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而且与个体的社会实践,如职业活动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个体为了适应职业,会形成和具备一些稳定的态度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即职业性格。如商业服务人员的热情、和蔼、耐心;医护人员的认真细致、慈祥耐心、整洁卫生;文艺工作者的活泼开朗、情感丰富等。  相似文献   

10.
人格一词意义繁多,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质、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根据皮连生教授《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对人格的阐述,可把人格作如下定义: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而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不仅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文化特征,而且心理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为研究者及研究活动的文化负载。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可以称为文化心理,研究者的文化特征可以称为心理文化。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体现了心理学文化意识的积极拓展。  相似文献   

12.
Olssen has recently claimed tha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eing a derivative of mainstream psychology, is a sham, a pseudo‐science based upon outdated positiv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n in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behaviour and of mind. This article argues, firstly, tha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as a certain independence of psychology in general; secondly, that most modem psychology does not rely on positivism; and, thirdly, that whatever the ultimate roots of behaviours and mental phenomena, it is perfectly logical—indeed it is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discipline—for psychologists to concentrate upon studying and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13.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成因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偏差、缺少社会支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际关系的困扰、人格缺陷、恋爱与性心理的不成熟六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一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二要教会大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调节,三要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四要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整合取向的研究范式将学习与教学置于多维的动态框架中进行探讨,超越以往单维取向的局限,成为目前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主流趋势。这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实质性整合,二是认知、动机、情绪以及其他不同心理成分的整合,三是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尤其是社会情境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主要与外界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的个体心理两大因素有关。应该及时采取心理健康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介绍了文化对人格模型及自我的具体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有不同的人格模型和自我增强方式,在两种文化下特质理论的意义并不相同。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总是围绕着它的最基本问题即意识问题而展开。自然主义的知识社会学背景使得主流心理学家把意识看作是"自然的",意识存在等同于或类似于自然存在,受制于自然存在所服从的时空法则和因果关系。现象学认为,意识的重要性在于意识先于世界的"本体先在性"以及它的根本的指向性,即意向性。心理学不仅需要研究特定的意识经验的内容,还需要研究意识经验的动作以及在意义所指的活动中意识经验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心理弹性通过保护性因素,使有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积极应对。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心理弹性相结合,进一步增进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心理弹性、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更快、更好成长;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布伦塔诺和冯特关于意动与内容之争开创了随后的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对立之先河,对20世纪的心理学影响巨大。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感觉、情感等心理或意识经验的内容,而布伦塔诺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及其活动,即意动;冯特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融进传统的内省法,而布伦塔诺认为意动是心理活动过程,要以反省来加以观察;冯特从心理元素是个简单的心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情感三度说,布伦塔诺根据意动指向对象的不同方式,将心理现象分为表象、判断、爱憎三类。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近10年的研究表明,国内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以及年龄、性别、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不过这些研究主要是一些质性的研究,且大多探讨的是一些消极的影响因素,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较少,教育干预研究较为缺乏。今后应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发掘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加强教育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