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四君子     
《同学少年》2013,(6):53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公子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和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亦称"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礼贤下士。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害怕秦国,  相似文献   

2.
据传,魏王要考查军事家庞涓和孙膑谁更有军事才能,就出了一道考题:“有什么办法要我从上面(魏王坐的地方)走下去。”庞涓答:“在君背后点一把火”。魏王微微摇头,以示你这招并非高明,孙膑深思后,为难地说:“臣学识浅薄没有办法让君从上面走下来,但臣有办法让君从下面走上去。”魏王惊讶地说:“啊!”随即从上面走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文史名著,是从战国到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试题选文改动极少,基本保留了原典风貌,讲述的是公元前283年,秦准备派大军攻魏,魏昭王因形势危急,连夜召见孟尝君,向他问计。孟尝君提出,必须寻求诸侯的救援,于是魏王派他出使赵、燕二国。在孟尝君的巧妙游说下,  相似文献   

5.
袁恩吉 《中文自修》2022,(11):53-55
<正>众所周知,上海简称“申”,这个称呼来源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的事迹并不像孟尝君、平原君和信陵君那样脍炙人口,但作为一名活跃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晚期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其实同样波澜壮阔。本期《历史驿站》为大家带来春申君的故事,解读他与上海的传说。  相似文献   

6.
观点举要     
<正>GUAN DIAN JU YAOP10中村贵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以上海为例"申"并不是近代产生的"创造物",而是上海当地人根据春申君的治水传说与其治水人物、开城之主等形象,通过他们对春申君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渐渐地联系到上海本地的地域文化概念。春申君传说在现代上海的城市空间里,是作为"春申文化"构成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并由上海市民(即住在上海的各种群体,可以说是公  相似文献   

7.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8.
春申君邑开吴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申君(?—前238年),即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游学博闻”,善于辩论。楚顷襄王时任左徒。公元前273年,顷襄王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派黄歇为秦使。当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韩、魏,占领了韩国华阳(今河南新郑南),迫使魏国献出了南阳。在黄歇出使之前,秦昭襄王已决定派遣武安白起率军队与韩、魏两国联合进攻楚国。黄歇恐怕秦国乘胜一举灭楚,于是立即上书给秦昭襄王,晓之以理,列举事实,说明秦攻楚,必然是齐、魏、韩  相似文献   

9.
在太湖流域,历代流传着春申君黄歇的治水传说,其中,上海市是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城市之一,当地人将他看成为"兴利除害""攘除水患"的"治水英雄"。到了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水灾的消失,该传说渐渐丧失了生命力。这几年一些学者提出了"春申文化",它是以作为历史人物的春申君、开凿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传说、给上海发展做出贡献的"治水英雄"形象为基础,将这些因素与上海城市相结合建构起来的。在现代上海的城市空间里,"春申文化"是构成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申""春申"等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并且由上海城市市民、学者以及政府机关不断地重新建构,依靠大众媒体被"公共化",终于成为了现代上海的公共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0.
联系《史记》其它各篇和《战国策》的有关记载来看,信陵君请如姬窃符,夺取军队大权,固然是救赵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原因。试看下引各条材料:秦围邯郸……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赵世家》)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楚世家》)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平原君虞卿列传》)秦兵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  相似文献   

11.
惊弓之鸟     
射箭能手更羸,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一天,更羸护魏王在京台,他们看见一只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羸自信地对魏王说:"大王,不知您可信,我只拉一下弓,却不用箭射,这只飞雁就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有这样的本事,我要亲眼看看?"魏王半信半疑。更羸答道:"请让我试一下。"说话间,大雁已经飞近了,更羸举起弓,弓上没用箭,他只拉了一下弦,"咚"的一声响。响声  相似文献   

12.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相似文献   

13.
人说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叫申江、黄浦、歇浦、黄歇浦,是因为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受封于申江一带,这种说法纯属谬误,理由有三: 一、《史记春申君列传》:“(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年,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并因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今苏州)以自为都邑。” 可见,“春申君”,是黄歇所受封于淮北十二县时的封号,后改封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东北流向,这一段长江南岸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春申君姓黄名歇,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在楚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宰相),历经两朝,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尽管当时楚国已经百孔千疮、危在旦夕,但春申君执政后.怀着一颗复兴楚国的赤诚之心,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局面.由于对楚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春申君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崇高声誉,深得时人和后人的景仰.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笔者深以为非.其实,细读这四个人的有关史料可以发现,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属同一类人,而春申君则属另一类人,绝不可将二者作等同观.  相似文献   

15.
惊弓之鸟     
正课文: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16.
论文重新论证了春申君的身份应该是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之弟,不可能是黄国的后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定他的出生年代:春申君大致出生于公元前320年,年寿在82岁左右,是一个长寿型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7.
春申君迁吴及其对开发江东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申君改封江东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41年,并不是《史记》中所说的是公元前263年或者公元前248年。江东并不是春申君开发出来的,早在他之前,江东自身的发展和楚怀王于公元前306年设郡江东,江东的发展已经与楚国其他地方不相上下,春申君最多只能算是对江东的发展有进一步的开发作用,对此不宜作太高评价。  相似文献   

18.
虚左以待     
秦克波 《作文》2022,(Z1):108-109
<正>战国时期,有四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战国四公子”。他们手下养了很多士,每个士都有自己的绝活儿。四个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手下的士最多。就这样,他还不满足,只要听说哪儿有人才,就要千方百计地挖到自己身边来。魏国侯嬴是个看城门的小官,家境贫寒,但此人见多识广,气节高尚。信陵君听说后,就派人带了厚礼拜会他。侯嬴死活不肯接受礼物,生怕失了操守。  相似文献   

1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中被演绎了无数次。这其中,也包括被后世人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故事。春申君黄歇早年一直陪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人质,照顾保护太子的安全。后熊完即位为楚考烈王,黄歇成了楚国一  相似文献   

20.
一屈原不但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有影响的政治家;官至楚国左徒,地位华贵,仅次于令尹(楚国官制,令尹相当后世的宰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先秦书籍中竟没有提到他。屈原是坚定的合纵者,主张联齐抗秦;不但有议论,而且有实际行动,《战国策》记了屈原前后以及和屈原同时的许多纵横家,其中有一些人比屈原的作用小得多;但《战国策》没有记屈原。《战国策》录了荀子《赋篇》中的一首短赋,(见《楚〔四〕》“客说春申君曰”章),那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