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俗、小"--可说是"张刚大篷车"的特色."土"就是土里土气,大篷车办的、记者写的都是群众身边的事儿,但是冒着热气、紧接地气."俗"就是好多事司空见惯,都是老百姓家的柴米油盐,像卖菜、量血压、修水龙头."小"指的是这些事是小事,但就是这些才是与百姓联系最紧密、最需要解决的事.  相似文献   

2.
今天举行“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并与济南市25个职能部门签订共建协议,作为“张刚大篷车”的负责人之一,我感到非常激动。在此,我代表“张刚大篷车”这个团队首先要说声感谢!  相似文献   

3.
有两家全国性报纸,相继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一则是关于送货下乡的,说是“大篷车”下乡来了;一则是送戏下乡的,说是“大篷车”剧团就是好。送货下乡就是送货下乡,送戏下乡就是送戏下乡,这不是很简明扼要、名副其实的话吗!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绕个大弯,去与外国电影中的“大篷车”挂钩呢?什么“大篷车”商店,“大篷车”剧团,多费猜!况且,这样的称呼能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4.
第一点感受,“张刚大篷车”关注的都是市民关心的,是大家关注的。感觉齐鲁晚报有了“张刚大篷车”,这份报纸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更受济南市民的欢迎。“张刚大篷车”有了齐鲁晚报这样坚强的后盾,在市民中的影响力也更大了。  相似文献   

5.
研讨会上,我们收听了《大篷车》的部分节目。身在青岛这个“现场”,一期期地听下来,《大篷车》浓郁的地域风情、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当地听众质朴、直率、真诚的情思令人兴奋和激动,有时甚至催人泪下.这种感受,与在北京的寓所里冷静地品评“艺术”不大一样。当我们与编播人员、演职人员、小品原型、听众代表等进行了广泛座谈之后,感慨更多,从而引发了对“大篷车现象”的思考.思考一:空中“大篷车”——对广播文艺特性的再认识。《星期天文艺大篷车》强调广播文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参与性,实际上寓含着广播文艺的…  相似文献   

6.
姚滢同学在讨论中提到了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教学模式呢?它对于缩短新闻课程与市场需求的距离的启示在哪里呢?我们与李希光教授的助教郭晓科同学取得了联系。请他对“大篷车新闻学课堂”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是出现在苏州的一项新的图书馆服务项目。论文介绍了大篷车的设备配置、基本任务、服务项目和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刚大篷车”是齐鲁晚报践行“三贴近”原则,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新闻宣传工作为民惠民的有效形式,是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的典型范例。“张刚大篷车”的实践充分表明,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真正融人百姓,与群众心贴心,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妈妈的心脏不太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家庭比较困难。我和妈妈参加“张刚大篷车”的活动已经好几次了,对“张刚大篷车”,我心底充满了感激。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才是新闻的主人,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是百姓的支持与厚爱,让大篷车开得更久更远。”11月6日,由齐鲁晚报举办的“扎根在基层,心融入百姓——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在山东新闻大厦召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下旬,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穿过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翻越萨彦岭,来到唐努乌梁海.“大篷车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一部分.自1999年李希光开创“大篷车课堂”以来,每年夏天他都会带领学生到边疆或域外展开中国边疆史地和人文故事的采访写作.西敏斯特大学教授戴雨果说,“2007年春天,我跟随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去西藏.我惊奇地发现,李希光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和欧洲古老哲学家教学方法与富有魅力的实用技能的美好结合.”本文根据李希光教授2012年5月14日在塔里木大学的演讲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2.
在“张刚大篷车”一百期的成长之路上,始终伴随着广大读者朋友的热心支持和参与。张刚本人也是在市民百姓的关怀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今天的座谈会,更多的是想借此对这么多年来一直关心和帮助“张刚大篷车”的广大读者朋友说声谢谢。  相似文献   

13.
“张刚大篷车”是以齐鲁晚报记者张刚命名的新闻栏目,宗旨是依托新闻,开进社区,做实服务.目前,“张刚大篷车”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活动内容,已成功开出了200多期,以贴近性和服务性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喜爱.  相似文献   

14.
<正>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公共频道为农民朋友精心策划的“海西新农村大篷车巡回服务”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五场。短短数月,这部“大篷车”深入八闽乡村,行程数千里,为农村干部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用频道采编播人  相似文献   

15.
张宁 《青年记者》2012,(21):76-78
民生新闻是都市类晚报的主攻方向,是新闻界常讲常新的话题.在这方面,《齐鲁晚报》的“张刚大篷车”栏目领风气之先,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守,显示出自身的影响力. “张刚大篷车”的民生新闻实践 《齐鲁晚报》的“胡同记者”张刚,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走街串巷,坚持做好琐碎但实实在在为民服务的社区新闻.  相似文献   

16.
历经一年的努力,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县图书馆的“图书大篷车”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欢迎,成为推动农民科技致富的“点子库”。  相似文献   

17.
张刚工作室这些年来是如何深入社区服务居民百姓的?在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走转改”活动的过程中,“张刚大篷车”及齐鲁晚报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主角是张刚。其实以张刚为主角召开如此形式的会议,在齐鲁晚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早的一次是在2002年2月1日,叫“张刚现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初识“大篷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天来听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同志们的介绍,听了许多精彩的节目,感到自己是在读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刚刚打开了它的扉页,要谈心得体会,一定非常肤浅,难免隔靴搔痒,触不到痛处。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一、关于《星期天文艺大篷车》《星期天文艺大篷车》是一个长时段的、综合性的文艺板块节目。开始实行每周双休日以来,广播电视中,周末休闲节目相继出现,大多采取这种形式,但是青岛台“大篷车”节目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其中称为“龙头节目”的《直播小品》,独具特色。周末休闲节目,一段时间红红火火,近时期听众颇有微…  相似文献   

20.
一、首先感动自己,再去感动听众我们现场直播小品伴随着《星期天文艺大篷车》已走过了200多期的漫漫旅程。我们向听众喊出的呼声是:“请您,再请您挤进星期天文艺大篷车,请你、请我,请他说说心中的故事,说说心里的话”。我们要求演员首先是四个字“热情、投入”。首先感动自己,再去感动听众.我们剧本的创作是导演、演员、听众集体创作的。周一、周二出剧本,周三修订剧本,周四演员排练,周五文艺中心领导和导播审查和修改剧本,周日播出,一周一个轮回。大篷车对于我们直播小品创作集体来讲,一周在我们心里从未停驶过,而我们与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