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封的美食     
河南有个开封.开封最出名的是什么?港台两地民众的答案很可能是包青天,因为连续剧《包青天》曾在港台流行,主题曲第一句便是:“开封有个包青天。”但如果问河南人.答案很可能是开封有座第一楼,小笼包子天下第一。这个推论是有佐证的.当我在“开封第一楼”吃包子时.人山人海,而参观包公祠时,就我们一行香港作家河南访问团而已。  相似文献   

2.
在重点报道上素以谋略和策划见长的《经济日报》,今春以来,以一组“‘开封’报道”首炮打响。它与“关广梅现象”、“铜陵醒来”等系列报道一样,带着时代深深的印迹,又一次走上社会公认的“新闻金榜”。使人们不能不对新闻实践中的谋略与策划加以探讨。长期以来,在新闻实践中,人们一直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实践里是否存在谋略与策划。有人认为,新闻报道贵新,只要新,有新颖的角度,新奇的构思,就必然拥有一定的读者群。这些说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新闻如何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来说。光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充分重视新闻的谋略与策划,只有这…  相似文献   

3.
地方报纸是在地方诞生又是在地方生长的。抓住城市特点,宣传城市优势,是城市报纸能否办出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封的优势是什么?开封日报如何办出地方特色?在讨论中我们提出《开封日报》要姓“开”。所谓姓开,就是要立足开封,以我为主,写开封事,有开封味。要办出开封味,就要认识开封,研究开封。开封是一个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七朝古都,是我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北宋时期,建都于一百六十八年,人口上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史书上早就有“一苏  相似文献   

4.
<正>新风扑面、生龙活虎,画面真实生动、旋律优美明快,河南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策划的“新春走基层”系列短视频报道走红。从1月17日(腊月十五)至2月14日,已推出“新春走基层·开封好人过大年”“新春走基层·寻找开封的年味儿”“大宋中国年·非遗贺新春”“新春走基层·人勤春来早”四大系列50余条短视频,引来城乡民众纷纷转发和追捧,总点击量已达1000余万。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元旦起,河南省开封日报学习洛阳日报改革报纸发行工作,推行多渠道发行的经验,自建发行系统。到七月底止,收订和零售开封日报突破六万份,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七点七六。开封日报自办发行半年来,市内读者每天上午十一时前可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报》6月12日一版刊登的《兼并考验“开封”意识》一稿,是一篇批评性报道,并且是以新事为主、旧事重提的一篇批评性报道,所以对此稿的处理。特别是“提要”的写法和标题的制作,需要格外慎重,从发稿到一二三校样和最后的校红样上,改来改去,不下四五次。3年前,即1994年,《经济日报》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主题。以“‘开封人’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为内容,利用“开封”是否“开封了”这样一个文字上可以利用的“意思”,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名字被用作街道名称的中国记者许宝健《经济日报》记者。1992年5月,他采写的《从孟楼到孟楼》的长篇通讯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豫鄂两省的强烈反响,两省省委书记分别到实地考察并作批示。1992年5月28日,河南孟楼规划的15条街道全面贯通,为感谢记者,便把新建的连接两个孟楼的街道命名为“宝健路”。●第一个建议“设立特区”的记者连云山《人民日报》军事记者、军事评论员、国际评论员。1962年秋冬之交,连云山深入到深圳边境和香港九龙等地采访考察后,写下包括建议在深圳边境一带建立“特别政策…  相似文献   

8.
建立开封博物馆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封,一座名扬四海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南省的东部,北临黄河,南达淮蔡,西峙嵩岳,东接青徐,平旷四达,地富人繁,自古就有“夷门自古帝王州”、“汴州富丽天下无”之赞誉。开封现为省辖市,辖开封、兰考、杞县、能许和尉氏五县,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达460多万,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交通通讯发达,投资环境良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开封市区及五县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缓慢,至今仍没形成体系,与其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对此本人试图作一分析与探索,目的是抛砖引玉,为…  相似文献   

9.
经济日报是倍受读者青睐的一份报纸,她时刻盯住新闻“消费”市场,每张报纸都是“满汉全席”,以独特的风格,让新老读者为之叹服。而“店”大不欺”客”,则是笔者对《经济日报》最深的感触。《三分之一的呼唤》最初是我参加省优稿件评比的评论,谁知在州里初评时,落选好在手头还有一份推荐打印件,便投给经济日报。1987年2月18日,该报在  相似文献   

10.
近来,不论是中央大报还是省市党报都为改进报道风格、贯彻“三贴近”做了不少尝试。经济日报于2003年初率先推出了面目一新、灵活多样的“每周导刊”,在中央新闻单位新闻改革风潮中脱颖而出。每周五的这份由“探析”、“话题”、“财富”、“新知”4个版组成的导刊,是经济日报适应新形势改版的一种尝试,无论视角、写法、还是版式,都较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编辑精心,版式活泼,图片精彩,与读者互动性强,已经成为了经济日报的“名牌”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通过拓展政务服务平台,把开封市政府门户网站运维作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地”和探索“新闻+政务服务”运营模式的“实验区”,开封日报社实现了从相加到相融、从单纯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的转变,形成了渠道更加丰富、覆盖更加广泛、传播更加有效的区域传播矩阵,让党的声音离读者更近,让中国故事、开封故事更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利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于160s年在北京会见了进京赶考的举子艾氏(艾出),开封犹太人开始浮出水面,也开了西方对中国开封犹太人的调查研究之先河.悠久的岁月和不平儿的经历,使开封犹太人在开封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化档案,包括:一赐乐业教的经卷、遗址、遗著、遗留文物等.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与电视“联姻”6月8日,经济日报《东方时评》专栏正式和读者见面后,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经济日报《东方时评》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衍化出来的。因为新颖别致的《东方时空》节目,许多人来不及收看,经济日报就将《东方时空》中的精彩画面及内容,...  相似文献   

14.
四万张卡片的知识“财富”1994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专题节目(第151期)一天连续三次介绍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驻开封记者站副站长阎永复剪报积累知识资料卡片的经验,给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5.
有道是:“四十七八,干了白搭。”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九,虽说还是个普通记者,但仍在埋头苦干。报社规定,每人每月编发、采写稿件15篇,可他近3年来平均每月见报稿件都在40篇左右。在这背后留下了多少双脚印,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他,就是被人们赞誉为“二十四小时记者”的《开封日报》记者汤传钧。 1981年初冬,《开封日报》为了加强卫生战线的报道,把从事多年医师工作的汤传钧调到报社,让他负责这方面的采访。他干新闻工作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是他怀着认真宣传好党  相似文献   

16.
许宝健 《中国记者》2022,(11):86-87
<正>在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策划过很多活动,最难忘的还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策划实施的“追寻新中国第一任县委书记”。2003年8月,为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经济日报编委会要求,我离开经济日报农村部,创办经济日报农村版。不久,经济日报农村版改成中国县域经济报,专门面向2800多个县市区旗,以宣传报道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治理为己任,开设了很多栏目,如“说说我们的县委书记”“百名落马县委书记剖析”“县志里的故事”等,日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8日,在中国访问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不会忘记,二战期间上海人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的历史,以色列对上海永远心存感激,其实,从宋代开始,犹太人就在河南开封定居,至今,开封不但生活有犹太人后裔,还留有不少与此相关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文章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标题。俗话说“又要衣装,佛要金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要题装”。拿报纸来说吧,一天四大版,甚至八版十二版,有多少文章啊。先读哪篇,后读哪篇,或者只看不读,常常取决于该文是否有个好标题。下面的文章标题是能引起人们闲读的兴趣的:《开封要“开封”》(《羊城晚报》1994.4.2第10版)在正题之前还有引题:“原来是京城,后来是省会,现在成了省辖市,再往下滑会怎样?”正题就作了回答:开封要“开封”。这个标题妙在作者巧用了“换义”的修辞法,利用词语多久性这个条件,在…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驻外记者李何原名洪履和,福建省福州人(1918—1962)。1950年3月,新华社在莫斯科建立了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李何和夫人瞿独伊(瞿秋白之女)一起被派往莫斯科担任特派记者。第一个名字被用作街道名称的中国记者许宝健《经济日报》记者。1992年5月,他采写的《从孟楼到孟楼》的长篇通讯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豫鄂两省的强烈反响,两省省委书记分别到实地考察并作批示。1992年5月28日,河南孟楼规划的15条街道全面贯通,为感谢记者,便把新建连接两个孟楼的街道命名为“宝健路”。第一个对台广…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