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闯新路,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挖掘其潜力,焕发其热情,提升其素养,对消减教师职业倦怠、拓宽教师发展之路、增大课改成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倦怠及其干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现状述评 "倦怠"(burnout)一词原指枯竭、耗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job burnout),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概念,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心理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的衰竭,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对工作满意度的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是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综合症。压力(stress)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职业倦怠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教师是职业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付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相似文献   

5.
“倦怠”一词是美国神经科医生弗登伯格于1974年创造的,用于描述在情感上与当事人和患者具有帮助及相互关系的人群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持续疲劳和压力的积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表现为工作不开心、感到生活没意思、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充满压力感、疲惫感、挫败感……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杨海力老师所描述的心理状况,是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反映。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正常的,就如同人们常常会患“感冒”一样,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这是一种由于长期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群体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通常出现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在:长期的情绪倦怠感、人格的解体、低成就感。  相似文献   

8.
一、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原因分析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即职校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导致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讲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减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和冷漠。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倦怠感。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活力与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适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倦怠心理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都构成了巨大威胁。该文紧紧围绕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有针对地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提出了克服对策,以期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1.
职业倦怠:教师积极教育行为的障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它表现为情绪耗竭,身心倦怠,是教师积极教育教学行为的障碍,它不仅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而且还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本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心理学解释,探讨了它的症状及负面影响,并提出克服障碍,走出倦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是易产生倦怠的  相似文献   

13.
杜小念 《教师》2011,(34):13-13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大多会对其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笔者认为,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从多个方面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4.
<正>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压力缺乏兴趣之时,就会感到厌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况,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下降的状态。那么职业倦怠现象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均存在,但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现象尤为突出。比如,在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当涉及让你再一次选择职业时,你是否选择教师这一职  相似文献   

15.
由于教师队伍竞争压力的不断升级,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随之增大。为改善教师职业倦怠,降低职业压力,本文聚焦于当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心理资本理论的视角,结合中国优秀外语教育家的实际案例,辩证性地阐述了心理资本对激发教师潜在心理正能量具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年团学教师心理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从社会环境、工作特征、个体特征等多个方面分析探讨青年团学教师心理倦怠的原因,指出青年团学教师这一群体面临心理倦怠的严重威胁。提出改善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引起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青年团学教师自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近年来引人关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学生因素诱发教师职业倦怠为例.深入探讨从心理技术层面干预教师职业倦怠.即从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入手,帮助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使教师体验到工作与努力的成效,增强职业幸福感,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动、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这种状态在根本上是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觉得从事的工作任务永远不会结束,工作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种现象如不及时消除,势必对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学校与教师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一、出现职业倦怠的成因1.职业倦怠与教师教龄随着教龄的增加(教龄5~15年),教师的教育成果不断积累,成就感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对情绪倦怠影响中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采用情绪劳动问卷、工作倦怠量表的情绪倦怠分量表、心理资本问卷对344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男教师的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女教师;(2)特殊教育教师表层扮演正向预测情绪倦怠,深层扮演负向预测情绪倦怠;(3)特殊教育教师心理资本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对情绪倦怠的影响中均发挥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心理资本水平下,表层扮演显著正向预测情绪倦怠,而深层扮演对情绪倦怠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高心理资本水平下,深层扮演显著负向预测情绪倦怠,而表层扮演对情绪倦怠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情绪劳动对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倦怠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为预防与干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倦怠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为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妥善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所产生的一种消极反应.试着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措施.期望能对改善石家庄市中学政治教师的从业态度,提高其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