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份额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地区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有升有降,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分量也存在区域差异.同时,相关性检验发现,中西部的产业竞争力和R&D经费支出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东部的相关性不明显.最后,从R&D经费分配的角度,结合东中西部各产业R&D经费支出的强度和结构情况,针对区域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8—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山西与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分析发现,与中部六省相比,山西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产业结构效益偏低,且差异较大,其中第二产业结构效益较高,而第一、三产业结构效益较低,但第三产业结构效益稳步提高;偏离—份额分析可知,山西区域偏离分量和争偏离分量一直为正,高于中部六省,山西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都处于优势。但结构偏离分量却低于中部六省。表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发展第三产业、改善交通条件和创建良好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系统分析偏离份额模型演变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要素,应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2—2011年10年间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竞争力进行横纵向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邻近区域而言,山东省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业竞争优势较大。山东省应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和旅游业,保持第二、三产业的优势;同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泽  吴开 《未来与发展》2009,30(11):48-5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日益聚焦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城市群竞争力表现的载体,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河南省内其他地级城市及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发现存在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竞争力较弱、成员城市漯河与开封在河南省排名倒数、城市群整体人才科技教育竞争力水平低下等问题。依据定量研究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对浙江省2000-2007年期间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的变化发展做出评价分析,得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份额分量最大对高技术产业贡献最大,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但整个高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端.今后发展中应注重调整高技术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势行业,大力扶持新兴潜力行业,促进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只有第二产业的结构相对全省具有优势,而且各产业相对全省也明显的缺乏竞争力.因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西安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泛长三角内部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制造业空间格局不断演变.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将泛长三角4省1市分成“核心-边缘-外围”3个圈层,选取2000-2004、2004-2008和2008-2012年3个时间阶段,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各研究单元的制造业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绘制出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对不同圈层之间的产业转移过程进行研究.最后基于“推-拉”模型,对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黑龙江省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 《科技与管理》2010,12(1):5-6,15
阐述了偏离-份额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偏离-份额法对2002—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行业中的主导行业和代表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找出三大产业中具有竞争力、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以期使黑龙江省产业竞争力得到一个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9.
应用区域经济研究经典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发现近五年来北京市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振灵 《软科学》2009,23(10):95-100
回顾偏离-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SSA)模型的基本形式及其主要拓展模型,将动态化分析的思想引入模型,构建起DSSA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Model),选择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其中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研究结果表明,DSSA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在区域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辽中城市群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落后于城市群的变化;最后,给出矿业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引力模型的成渝城市群吸引力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奕廷  蒲波 《软科学》2017,(2):98-102
基于空间经济学"城市引力"模型,构建了经济质量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测算了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质量,利用时间和货币距离计算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距离,并综合计算了城市间的经济引力.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与成都、重庆两市间的经济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成渝城市群内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与其经济距离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质量建设,完善成渝城市群交通路网结构,形成成渝城市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川渝城市群与产业群发展的矛盾与冲突,重点探讨了产业集聚支撑的川渝城市群发展体系的建设重点,认为川渝城市群必须走一条以产业集聚、关联发展为支撑、网络化发展双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双核型城市群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率、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三条路径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但存在异质性;(3)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两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且两者在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绿色经济效率中表现出“由抑制到促进,由微弱到增强”的阶梯性特征。文章不仅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中具体的影响路径;同时,也证实了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韩锋,张永庆     
韩锋 《科技管理研究》2016,(11):121-126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产业集聚及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过程具有其特殊性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对于深化研发产业性质特征、演化动力、空间集散形态及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集聚分析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从文献回顾、研发产业的空间形态及表现、研发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等方面阐述研发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内容,结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发产业集聚案例及实证分析系统说明研发集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空间辐射影响力.最后通过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和研发产业集聚导致区域地理实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区域指向的变更、研发产业集散的时空过程导致产业资源的整合和空间重组、研发产业集聚加速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及研发联盟的空间响应机制、研发产业集聚导致的集聚经济和外部经济加速空间溢出效应形成等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