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辞趣三论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有关辞趣的学说,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30年,虽有少数学者对辞趣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辞趣的有关问题,研究还较薄弱,认识也较模糊,甚至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点,文章着重论述辞趣的界限、产生基础及辞趣中的音趣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的辞趣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但是对于网络语言的修辞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辞趣方面较少涉及。本文主要从意趣、音趣、形趣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辞趣进行考察,以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网络语言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3.
浅谈辞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道先生曾指出:选用不同的词语,可以获得由该词表现出来的不同辞趣。笔者则进一步认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获得由语段表现出来的辞趣,而且是更丰富多彩的辞趣,即情趣、意趣、理趣、谐趣、和机趣。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诞生后,国内修辞学界做出不少从认知心理角度解释修辞现象的努力。主要以辞格研究为中心,对于积极修辞的另一版块——辞趣的认知心理机制较少有学者涉及。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辞趣的认知心理机制,认为辞趣同辞格一样也是把图形和背景调试到最佳角度的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辞趣新说     
陈望道先生曾指出:选用不同的词语,可以获得由该词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辞趣。本文则进一步认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获得由语段表现出来的辞趣,而且是更丰富多彩的辞趣,即情趣、意趣、理趣、谐趣和机趣  相似文献   

6.
以修辞学为角度,从辞趣和辞格这两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上对QQ个性签名进行探讨。分析其中蕴含的特色鲜明的辞趣:音趣和图符趣;探析其对辞格的应用,着重解析QQ个性签名中仿拟、同异、衬跌、设歧、曲解、析词、双关、矛盾、婉曲、呼告等辞格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先生在他的论著中提出了:辞格与辞趣对举,辞趣中有辞的形貌,辞的形貌中有插用图符,插用图符中有符号示意,符号示意中有数学符号。所以以此为起点,对当前广泛使用数学符号的修辞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并进一步阐发数学符号的修辞作用:凝练醒目、新鲜形象、简约有趣。  相似文献   

8.
辞趣 ,是指语言在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它大致可以分为指称意义、描述意义、联想意义、形象意义和美学意义等五类 ,而每种辞格都会有自身侧重的辞趣。准确地掌握好辞格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辞趣 ,并善于运用好各种辞格 ,将会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现代素质教育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升值的普遍问题,探究了课堂教学升值激趣的六种方法:图画激趣;语言激趣;实物激趣;情景激趣;活动激趣;情绪激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现代素质教育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升值的普遍问题,探究了课堂教学升值激趣的六种方法:图画激趣;语言激趣;实物激趣;情景激趣;活动激趣;情绪激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言语修辞现象出发 ,探讨修辞现象的本质 ,提出修辞在本质上是优化的、个性化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世界秩序化的方式 ;而进一步就是人的优化的、个性化的生存方式。由此 ,进一步认为修辞作品并不只是言语形式的作品 ,它包括修辞思维外化为能够负载信息或意义、可以被感知的一切物质形式。行为修辞将是今后修辞学研究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新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文着重提出并分析了行为过程修辞作品和行为结果修辞作品。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1997-2006)对杨绛散文的研究渐成热点.学人们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从题材、独特价值和意义,写人手法、反讽修辞和喜剧精神,作家心态及新作系列散文《我们仨》等多方面考察探讨,研究成果喜人.研究空白有待关注.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techniques are sometimes seen as the atoms or essential building blocks of research projects: invariant, inviolable steps that are applied the same way, no matter what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are deployed. That is, they are often seen as arhetorical, and rhetorical choice and agency play a role only in how they are arranged and implemented. In this article, I draw on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to provide an alternate account, one that emphasizes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research techniques without overdetermi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developed. To illustrate, I examine how one research technique—prototyping—has been translated to fit four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laims and implementation while maintaining enough coherence to be seen as a unitary technique. Finally, I argue that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provides us with an account that emphasizes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research and our agency as researchers while still acknowledging how techniques constrain our work.  相似文献   

14.
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历来从表达这一单向度进行。《接受修辞学》的出版,宣告"表达 接受两极双向互动"理论的诞生。其实,修辞活动的过程,就是修辞信息传播的过程。有修辞信息的传播活动,就必然有修辞信息的传播者。相对于表达和接受的修辞传播,跟修辞的表达、接受三分鼎足,平分天下。然而从传播角度系统地考察修辞,至今未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5.
《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修辞学思考》紧扣修辞学现象,在巨大的理论勇气支撑下,诉诸科学的研究方法建构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力图透过现象看到一些根本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修辞研究中.例子占有特殊地位。但修辞学界“轻视、忽视例子”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除了因为“一味地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忽视例子的现象外,对例子的不够重视还表现于部分教材、论著一味沿袭老旧的例子,使用那些早已经失却示范作用的例子作修辞范例等等。这种对例子不够重视的现象突出地表现在辞格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17.
对修辞情景的正确认识与否,直接决定了话语的效果.因此,修辞情景成为西方修辞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各方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不无争议.为了理清这些争议,本文在西方修辞提供的框架内,对这一概念做重新审视.文章首先指出传统情景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修辞情景是修辞者基于事实的话语构筑,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范畴”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This essay analyzes a local civic debate in which the purposive, referential, and deliberative structures of an argument by comparison are rendered inoperative. In so doing, it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hetoric of exemplarity, widens our concep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tention, and directs scholarly attention to local forums of civic life, where rhetorical motive often gives way to pure persuasion, reasoned debate commonly slips into everyday talk,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frequently verges on radical dissensus, and emotional investments routinely culminate in affective events.  相似文献   

19.
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指只能用来反问而不能用来询问的句法结构。对反问特有格式的归纳,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如果对反问句的格式进行甄别和梳理,穷尽地归纳,可将其总结为37种。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短语构成的唯反问格式。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曾从“疑”和“问”角度对疑问句加以分类,并指出反问句具有二重性。但笔者对反问句进行深入考察后,认为该结论还值得商榷,事实上虽然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在形式上是同构的关系,但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其在语调、重音和语境方面都存在差别,进而指出反问句并不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