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苏皖 《文教资料》2010,(22):56-57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透过后殖民视阈,把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与后殖民翻译理论联合在一起,在多元化翻译研究的背景下探询合理的翻译策略,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的有效整合,弘扬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促进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一体化赋予了翻译研究以新的内容,以文化派翻译观为基础,采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和审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可以发现隐藏在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的不平衡状态和翻译策略中的后殖民性.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热门话题.它以其文化政治批评的策略将翻译从语言的内部层面引导至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语境,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视野,也为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深刻而现实的启迪.本文试图透过后殖民理论视野来探讨我国翻译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珊 《考试周刊》2007,(50):43-4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概况,后殖民主义研究给翻译的启示以及后殖民主义入侵下的翻译策略。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开融了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6.
胡希 《考试周刊》2014,(77):23-24
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主义将翻译与文化联系,重新审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选取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而把后殖民写作和当代翻译研究联系起来,既可拓宽各自的研究视野,又可加强后殖民主义研究,加深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东风教授倡导后解构主义翻译观,主张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在他从功能语言学开始,历经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理论、认同机制假说、重释"忠实"翻译标准、注重直译和异化策略的翻译实践、修正多元系统论、反思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漫长历程中,随处可见一位学者的真知灼见和批判意识,从中也可体味到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的谱系渊源。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要么是帝国殖民的工具,要么是殖民地进行反殖民的武器。叶芝以翻译为有效的反殖民工具,将古希腊戏剧《俄底浦斯王》和《俄底浦斯王在克罗诺斯》译成现代英语剧本,将一个古代被殖民民族的剧本译入英国殖民者的语言,并加以爱尔兰化改写。本文从后殖民文化翻译理论视角对叶芝翻译这两种希腊戏剧的原因和策略进行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后殖民文化翻译,是爱尔兰后殖民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9.
王婷婷 《文教资料》2009,(16):33-3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学科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只是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以及学者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相关争论分析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化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种语境下,后殖民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使得翻译摆脱了单一的语言学范式研究的束缚,把翻译与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和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去解读《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试图去发现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常超 《林区教学》2010,(5):75-77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是对翻译研究的新尝试,它阐释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后殖民的翻译研究与传统研究是不同的,它探讨的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过程。尝试在后殖民的语境下研究翻译,关注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通过对翻译实例的研究进而得出基于归化和异化之上的杂合法是后殖民翻译语境下的最佳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袁媛 《华章》2008,(17):129-130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聚焦在如权力、意识形态、机构组织以及操纵之类的问题,尤其是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翻译理论和实践更是关注女权主义、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文滢 《海外英语》2011,(2):128-129
以后殖民文化格局对中国文化国力的威胁为研究背景,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研究视域,深入探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翻译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并以此为根据探讨本科翻译专业如何培养中译英人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讨该研究对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翻译文学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及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后殖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话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理论研究方法.它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翻译,揭示出隐藏在翻译背后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和压制,同时也表明,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与译者的语言能力相关,它更可作为一种颠覆文化霸权、建立文化间平等对话关系的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后殖民语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电影翻译提倡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后殖民理论给中文电影片名英译时异化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向英美观众的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抵抗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确立其文化身份、促进多元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叶园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88-88,91
鲁迅不仅是革命的文学创作者,成果丰富,同时也是革命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一生译作丰富,其中包括大量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并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翻译策略。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不平等对话,因此,拟选取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剖析两者的关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身份定位”一直是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后殖民是一种“精神殖民”、“文化殖民”。平等的文化交流,既避免“文化缺钙”,又避免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倡的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边缘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一定要让自己的文化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20.
翻译关乎语言和文化。文化语境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对翻译产生影响。国内外用后殖民理论来探讨翻译问题都刚刚起步。典籍外译和儒学发展交织在一起,都是后殖民语境下中国文化找回自己的言说方式、重建话语权、向世界说明真实自我的重要环节,二者目的是一致的。思考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话语的当代发展问题,对于典籍外译的文化定位、文本选择、目的语选择、策略选择以及译学理论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