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科技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理论;调研黄河三角洲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并通过比较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及模式创新,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洪水不单具有灾害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资源属性,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探索洪水的水利特性。本文根据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解,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现状,分析了黄河洪水资源化在该地区的几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开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现状,总结其优势与不足,并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的特色建设与健康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土地面积唯一仍在增长的地区,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受当地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条件影响,土壤盐渍化严重,开发利用程度低,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恰逢国家实施蓝黄两大战略,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国家层面上的全面开发,土地资源凸显战略意义,本文以东营市河口区为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现有土地整改科学经验,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基本思路及整改方案,为合理、科学开发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改善目标的实现.在调查、分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运用战略、保护战略、管理战略以及人才战略的制定、实施进行了较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濒海位置、地下水埋深、气候、人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盐碱程度高,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大制约着当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拟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实际情况,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成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盐碱土地整治方法,提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开发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各措施的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地区为国家黄蓝战略与环渤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地区发展令人瞩目,但高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矛盾凸显,特别是生产、生活、生态需水与实际供水产生的缺水量逐年增大。本文通过结合该地区实际,遵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方针,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蓄水网络、泄水网络、监测网络、监管体系有序结合。更引入本公司自主产权的"CSAX-PSAF-纳米二氧化硅复合絮凝材料"作为水体污染突发应急材料来保障蓄水网络中水体水质质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黄河三角洲地区海绵城市的科学构筑。通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东营市的区域实践,提高了用水效率,降低了生产用水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需水要求,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项研究从分析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出发,深入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思路,并对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的高效生态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地区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农业、生态地区,但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状况不容乐观,盐碱程度大、范围广,严重制约黄河三角洲资源、农业、生态的发展和稳定,利用暗管排碱技术,合理布设暗管,利用黄河来水浇灌土地,在合理的时限内地表残留水及浅层土壤潜水能够及时排出田间,既能达到来水压碱,又能做到残水及时排走,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阐明了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依据与重点任务,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着重强调了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对1979年~2011年在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企业图书馆"的文献,从文献年代分布、刊物类型分布、论文的合作情况分布、文献作者的地区分布、文献作者的机构分布、文献的学科分布和文献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资源也在不断地减少,存在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主要运用GIS技术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用地进行了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最后通过利用用ArcGIS软件编绘出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图。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指黄河在入海口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而形成的一个扇形地带,黄河水沙是维持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最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加大,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黄河水不再泛滥,减少了对三角洲补充水沙的范围;黄河入海流量减少,进一步降低了对三角洲补水的能力;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要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将改造盐碱与保护湿地有机结合,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4.
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栽培利用的绿化植物进行实地考察后,对东营市区31种重要乔、灌、草绿化植物进行了介绍,包括这些绿化植物的其他经济利用价值、对土壤的要求和改良土壤的效果及一般栽培技术,为其他盐碱地区的绿化材料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体的发育过程、新生湿地自然生态演替过程(1984~2000)以及40年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1956~1996),研究黄河三角洲体景观的“空间格局与变化过程",探索景观信息的时空特征。通过建立现代亚三角洲体在多重水沙两相河流和弱潮海洋动力系统的相互作用下的发育过程,分析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海岸带发育演化过程的基本“脉搏",反演并模拟黄河三角洲体海岸带演变过程的动力环境,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演化规律。将黄河三角洲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壤盐碱度、土地养分、灌溉条件等)相结合,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是全球最年轻的三角洲和新生陆地之一,也是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脆弱,河-海-陆交互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土地盐渍化、盐碱地数量大、分布广是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农业开发不仅涉及该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河口湿地的保护和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友好、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安全、陆-海统筹发展,还关乎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因此,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盐碱地上发展高质量农业面临重要挑战。文章依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黄河三角洲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了应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支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给出该地区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该研究对于我国盐碱地的高效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内竞争情报领域高被引期刊论文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大芳 《现代情报》2009,29(7):20-23
本文以CNKI收录期刊中1996-2005年的研究竞争情报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按论文的被引次数,将检索得到的文献划分为高被引文献、中等被引文献和低被引文献。然后从论文作者的机构和地区、来源期刊、发文时间和关键词4个方面对高被引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同时对期刊论文被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198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LUCC特征,重点研究其驱动力因子。在黄河三角洲,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双向转化最为频繁。海陆河流的交互作用使得黄河三角洲淤进蚀退变化占有较大的比重;淡水资源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对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大为增加。对土地的盲目垦荒和粗放经营方式,是耕地与未利用地双向转换频繁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居民地增多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效益,对耕地、灌草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几年,整个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将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要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顺应自然因子的条件下,提高水陆比例,科学合理垦殖经营,大力发展和保护灌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计量法,从发表论文数量、学科类别、研究方向、文献类型、期刊分布、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维度,对从SCI检索到的民族地区高校2008年1月-2013年6月发表的理工科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学科建设现状,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研究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今日科苑》2008,(5):15
任美锷,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貌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65年参加华南某军港的整治工作。1979-1984年领导江苏省海岸带综合调查,对淤泥质潮滩沉积动力过程作了较深入的研究。1984年以后,他主要从事黄河三角洲研究,对该地区海港建设及区域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重点研究人类作用对华北海岸带发育的影响。在国内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