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沅陵的巫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傩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系统 ,它影响辰州 (今沅陵 )万年历史 ,给沅陵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辰州三绝、辰州符和以辰砂为主要原料的炼丹术 ,替巫傩文化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在沅陵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 ,筑就了沅陵巫傩文化博物馆。傩有跨越人类多种社会制度的漫长历史 ,有处于各种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至今尚未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 ,而今民间仍传承着若干神奇的傩技 ,群众喜闻乐见的傩戏和一些令人费解的特异功能 ,被旅游部门开发为亮丽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体现着特定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文章以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开发为例,对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的战略对策进行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黔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来源于民间,是重要的民俗事象,同时傩戏傩文化也以不同的形式融于黔北仡佬族节庆习俗、诞生礼仪、婚嫁习俗、丧葬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成为仡佬族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民俗与傩戏傩文化的关系中,体现出黔北仡佬族人多神崇拜的自然观和庄重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四川乡土小说《蓬州商号》以文学艺术笔法描绘川北蓬州等地浓郁的风土人情,其方言土语、民间歌谣、合八字、船工号子、哭嫁回门、生育习俗、敬仰财神、贞节牌坊与禁忌、风水习俗、南华宫、吊脚楼、腊八饭等充实了小说题材内容,展现了蓬州乡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人文意蕴,增加了小说诗化叙事和田园化抒情等特质,予人以独特的乡土人文艺术享受,避免了小说创作情节结构和人物语言的简单抄袭、人物个性与命运的重复模仿、环境塑造与表现形式的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6.
傩书是傩师用以指导相关仪式规程的文献文本,包括傩戏剧本及相关仪式操作规范,与丧葬习俗中的经书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傩书文献不仅内容丰富、讲究韵律,具有文学性,还涵盖流传区域传统文化特征,呈现地域性,同时与相应的傩技及仪式相辅相成,体现出神秘性,对研究民间傩文化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实体符号、行为符号、色彩符号的隐喻特征等方面分析池州傩戏的文化符号,从再现、意蕴表达及象征等方面分析影像传播对池州傩戏文化的呈现与表达,从池州傩戏的原貌呈现、文化内涵的重点展现和池州傩戏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影像传播如何促进池州傩戏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
贵池傩戏是一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驱邪纳福为目的的祭祀性民间戏曲艺术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僻静封闭的山区,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保留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信息,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本文从傩戏资料的整理、傩戏形成的时间问题、面具艺术、剧本研究、文化内涵的解析、傩戏的特质等方面,对近20年来学界关于贵池傩戏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性的梳理综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学术背景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池傩戏是以驱逐鬼疫、祈求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形式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戏曲表演活动.傩戏面具造型、色彩等要素的数字化图形设计,对于开发贵池傩戏面具,传承傩戏文化,繁荣民间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贵池是中国傩戏之乡。贵池傩戏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它汇聚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信仰与祭祀活动、称谓及沿革、经济来源、活动日期与“菩萨坐堂”、仪式与演出等几个方面,对贵池县茅坦乡山湖村傩神会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化描述。  相似文献   

13.
傩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戏源于古傩祭,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产生。傩戏遍布全国各地,而桂林傩戏在宋代发展繁盛。但因社会的发展,傩戏逐渐走向衰弱,甚至一度消亡,拯救和发展傩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安徽贵池南山刘氏宗族元末自江西迁居贵池县元二保南山,明中叶起繁衍成八房,形成了九个自然村落。近代以来,该宗族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表现在刘瑞芬、刘世珩父子的典籍文化建设和以刘臣余、刘逊先为代表的族人搬演傩戏,传承古傩文化等方面。刘氏宗族之所以能取得上述的文化成就与贵池浓郁的文教氛围有着内在联系。透此个案,我们可管窥宗族社会与文化史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0,(5):61-67,80
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发现110周年之际,笔者着眼于长江之南的九华山与丝绸之路的敦煌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考证了[天仙子]留住九华云一片、[捣练子]原是傩戏《孟姜女》的片断、傩舞《舞回回》竟然是《西凉伎》的孑遗、敦煌也有《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敦煌壁画中的地藏菩萨、流落海外的地藏绘画品等文化现象,研究了敦煌与九华山的文明互动,初探了敦煌与九华山之间的文化因缘。  相似文献   

16.
衡州花鼓戏是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与灯会、采茶、傩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衡州花鼓戏不仅在省内湘南地区流行还流布于外省的赣西部分地区,也曾流布于粤北的韶关、乐昌、坪石。从1950年至1980年,衡州花鼓戏各剧团共创作、改编并正式演出的剧目有257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满足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7.
遵义湄潭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现象,傩夹戏广泛地存在于祈福禳灾活动之中,即正坛法事中插入的分角色表演的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同时又与傩祭密切相关的仪式表演,是介乎于傩仪与傩戏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从单一的驱鬼敬神向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民艺活动的转变,对之进行考察,可看出傩向戏过度的演变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